新時期的黨的建設,不僅要堅持我們黨的曆史上形成的比較完備的、成熟的關於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同時還要善於發現和研究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探索和完善黨的建設,特別是執政黨建設的理論,把黨的自身建設的學說推向前進。
新時期黨的建設涉及的方麵很廣,有許多理論問題需要深入的探討。諸如:關於堅持和完善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作用;關於健全和完善黨的民主集中製;關於黨風建設;關於正確開展黨內鬥爭,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論述。這裏,僅就與黨風建設有關的幾個問題作一些探討。
第一,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路線,是搞好黨風建設和整個黨的建設的根本保證。早在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就總結了黨的曆史經驗,指明黨的建設是同黨的政治路線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黨的政治路線正確,黨的建設、黨的事業就前進;反過來說,黨的建設愈前進,黨就愈能更正確地處理黨的政治路線。而作為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的黨風問題,也就自然同黨的政治路線緊密相關。這是黨的建設的一條重要規律。曆史經驗告訴我們,要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的黨風,不僅要有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作為指導,而且在實際工作中還要始終不渝地把這條正確路線貫徹下去。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由於黨的政治路線和指導思想的錯誤,導致了黨的建設遭受嚴重挫折,黨風也遭到極大的摧殘,而極端利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泛濫就是它的明顯表現。文革十年為我們提供了黨的政治路線錯誤會導致黨的建設和黨風何等嚴重的破壞的深刻教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形成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中心內容的黨在新時期的基本路線。這條基本路線,總結了一百多年來中國革命最重要的曆史經驗,確定了以四項基本原則為立國之本;總結了建國以來的基本經驗,以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無疑地,全麵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僅能夠正確地指導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且也為黨的建設、端正黨風提供了根本保證。十多年來黨在各條戰線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對此作出了有力的證明。但不能否認,這十年來黨的工作也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失誤,就黨內來說,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嚴重不純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治,這就不能不影響黨的戰鬥力的發揮。為什麼在路線正確的情況下卻出現了這樣嚴重的問題呢?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一個時期以來,黨的主要領導人割裂了四項基本原則與改革開放的關係,隻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縱容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泛濫,壓製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聲音,在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仍一個勁地要求“淡化”黨的領導作用,“淡化黨風”,削弱以至取消思想政治工作。這就必然造成了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和腐敗現象蔓延的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的嚴重局麵。應該說,這是黨風不正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扭轉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為我們提供了在正確路線確定之後,如果不能全麵地、一貫地貫徹執行,黨風建設也會受到損害的深刻教訓。
我們要正確理解和處理黨的建設同政治路線的關係,就要堅持兩條戰線的鬥爭,有“左”反“左”,有右反右。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隻許反右不許反“左”,曾使我們吃了很大苦頭;而這些年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一些人隻片麵強調反“左”,否認資產階級由化的存在,否認反自由化鬥爭的必要性。這兩種片麵性的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它們可能造成的危害卻是共同的。在1983年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鄧小平同誌就曾指出:“不少同誌片麵地總結曆史經驗,認為一講思想鬥爭和嚴肅處理就是‘左’,隻提反‘左’不提反右,這就走到軟弱渙散的另一極端。在對錯誤傾向、壞人壞事作思想鬥爭和組織處理的問題上,這些年來黨內確實滋長了過分容忍、優柔寡斷、畏難手軟、息事寧人的情緒,這就放鬆了黨的紀律,甚至保護了一些壞人。”這確是一語中的,深刻揭示了近幾年黨內存在的問題的實質,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第二,關於民主監督問題。建立和健全切實有效的民主監督製度,是執政黨建設,也就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是從根本上扭轉黨內不正之風的重要保證。1957年鄧小平同誌在《共產黨員要接受監督》一文中就指出:“隻要黨和黨員不脫離群眾,隻要黨和黨員接受監督,隻要黨和黨員虛心學習,隻要黨和黨員不斷地進行工作,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我們黨就一定能同過去領導革命取得勝利一樣,順利地領導國家建設。”深刻地闡明了黨必須接受監督同實現黨的領導之間的關係,並且把黨必須接受監督同黨必須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問題聯係起來。建國後;我們黨就提出了對執政黨的監督問題,並相應地製定了許多措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認真總結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教訓,把擴大民主、健全監督體製作為重要的改革措施逐步付諸實施,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從已有的監督措施真正實現到監督製度化程序化的建設,從暢通監督渠道到監督意識的普及等方麵,仍有很大差距。監督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這不能不是黨內諸多問題存在而長期得不到糾正的一個重要原因。
監督有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兩個方麵,而關鍵是黨內監督。作為執政黨,如果黨內不能實現有效的監督,那麼社會的監督包括民主黨派的監督也就是難以真正實現的。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動亂的發生,是同對黨內那些以“反對派”自居、肆意詆毀黨的綱領、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以及黨內極少數腐敗分子,缺乏必要的監督和處置分不開的。結果,姑息養奸,養癰遺患,釀成大禍。這個教訓是很深刻的。它從反麵說明建立嚴格的黨內監督製度,並且要真正落到實處的重要性。黨對黨員的監督要嚴格一些,對黨員領導幹部應該更嚴格一些。在黨內應該形成一種規矩和風氣,凡是要求全黨做到的黨規黨法,領導幹部要首先做到,中央要做出表率,並有切實的製度加以製約和監督。要真正發揮黨的監督機關的作用,從製度上保證一級紀檢部門既接受同級黨委領導又真正對上級領導機關負責,以使它切實地具有對同級黨委實行監督的機製。
第三,關於增強黨性,提高黨員素質問題。黨員和黨的幹部在政治、思想和文化專業方麵的素質,都要同黨的政治任務的要求相適應,這是直接關係到黨的性質和黨的事業發展前途的。因而增強黨性,提高黨員素質,是黨的建設的基礎,也是轉變黨風的重要一環。
列寧曾指出:“徒有其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世界上隻有我們這樣的執政黨,即革命工人階級的黨,才不追求黨員數量,而注意提高黨員質量和清洗‘混進黨裏來的人同時還采取措施來清洗黨內那些隻想從執政黨黨員的地位’撈到好處而不願肩負共產主義忘我工作的重擔的人”;“隻讓有覺悟的真正忠於共產主義的人留在黨內”。保證黨員的質量,是列寧建黨原則的重要體現,它也為執政黨建設指明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麵。我們黨的曆史同樣表明,隻有不斷提高黨員的素質,才能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和旺盛的戰鬥力,堅持黨的優良傳統和良好的黨風。
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是毛澤東建黨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新的曆史時期,更要堅持對黨員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教育,注意用無產階級思想改造與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加強黨員的思想修養、理論修養和組織修養。使黨員具有堅強的黨性,這是提高黨員素質的根本保證。在當前,要加強對黨員進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教育,使黨員真正懂得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也是每個黨員必須履行的神聖職責;要用共產主義思想體係來理解黨在現階段的政策,要用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使黨員具有很強的抵製各種腐朽思想以及各種誘惑的能力。
要提高黨員的素質,還必須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嚴格黨的組織紀律,正確貫徹黨的民主集中製。要嚴格入黨條件,切實防止“不同政見者”和各種腐畋分子混入黨內,並堅決把那些掛著共產黨員招牌而反對共產黨的分子、腐敗分子從黨內清除出去,純潔黨的組織。
1989年那場政治風波平息之後,鄧小平同誌曾語重心長地對中央領導同誌說常委的同誌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這是如實地指明了黨內的狀況,寄托了老一輩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我們深信,隻要全黨痛下決心,認真貫徹從嚴治黨的方針,切實加強黨的建設,我們黨就一定會建設得更加堅強,使黨的事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晉陽學刊》,1991〈4〉;收入《勝利的旗幟 光輝的曆程》,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