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試論新時期黨的建設(2 / 3)

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列寧對當時黨和國家機構中嚴重存在並日益發展的官僚主義現象,即主要表現為機構重疊,辦事拖拉,人浮於事,工作效率低下,文牘主義盛行,漠視群眾疾苦,營私舞弊等等,表示了極大的憤怒和憂慮,他把這種官僚主義者斥之為“我們內部最可惡的敵人”。並指出:“共產黨員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列寧曾以極大熱情同官僚主義現象進行鬥爭,並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發動人民群眾管理監督國家,切實反對和杜絕官僚主義,作為執政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同時,及時強調了搞好黨風的重要性。1979年3月,鄧小平同誌就指出:“在目前的曆史轉變時期,問題堆積成山,工作百端待舉,加強黨的領導,端正黨的作風,具有決定的意義。”隨後,陳雲同誌也多次尖銳地指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但是,這些年,由於種種原因,反對腐敗,整頓黨風的鬥爭不一貫、不堅決,成效不大,群眾不滿意。

從表麵上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黨風問題,諸如近幾年惡性膨脹起來的貪汙盜竊、索賄受賄、營私舞弊、倒買倒賣、見利忘義、索取強要等等腐敗現象,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中的問題,但就其實質上說,這是一個極為嚴肅的政治問題。因為在這些腐敗現象的背後,隱藏著一個肮髒的權力與金錢的交易,是一些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利用人民賦予的權力來撈取私利。這種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是剝削階級特有的現象,也是黨內腐敗現象的主要特點和實質性表現。應當肯定,在我們黨內,絕大多數黨員和黨員幹部是廉潔清正的,是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的,黨內的腐敗分子隻是少數。但同時也必須看到,這少數人的所作所為,無法無天,其危害之烈,影響之大,給黨的事業所造成的損失,是決不能低估的。首先,它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和威望,破壞了黨群關係。我們黨所以能贏得億萬群眾衷心的愛戴和擁護,根本的原因在於黨是堅定地代表人民的利益,為群眾謀福利的。因而人民群眾對黨的期望很高,不能容忍黨內的腐敗現象。共產黨員如若背棄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就便失去了群眾。古人所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同樣是值得我們記取的;其次,嚴重破壞黨的組織紀律,損害黨的肌體,使黨有失去應有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危險。凡是腐敗現象嚴重存在的地方,必定組織渙散,紀律鬆弛,組織與組織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正當關係,變成相互利用的利害關係,在這種情況下,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又從何談起?如若允許這種狀況存在和蔓延,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便有被破壞、被改變的可能;再次,黨內腐敗現象的存在,必然助長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惡性發展,毒化整個社會空氣。這不僅影響、破壞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且歸根結底也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建設;再其次,還應該看到,黨內的腐敗現象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是一對孿生兄弟,是天然的盟友。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泛濫,嚴重地腐蝕了人們的靈魂,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導向,使一些黨員和黨員幹部的黨性逐漸泯滅,熱衷於“爭名於朝,爭利於市”,走上了不擇手段地以權謀私的腐敗道路。而黨內腐敗現象的嚴重存在,也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造成了一種適宜的土壤和成熟的氣候,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場政治動亂中,那些官倒私倒、暴利獲得者同所謂“知識精英”一拍即合,緊密勾結,瘋狂地進行顛覆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活動,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兩者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係。從上述可知,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執政黨的黨風問題,已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而是確確實實地重接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實際問題。因而根治腐敗,搞好黨風,已成為新時期執政黨建設麵臨的一個刻不容緩的、必須認真加以解決的問題。

誠然,近幾年來黨內腐敗現象滋長、蔓延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它既有社會曆史方麵的原因,也有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麵的原因;既有個人主觀意識方麵的原因,也有黨內生活不健全、黨的建設放鬆的原因。因而根治腐敗需要綜合治理,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黨在指導思想上是如何認識和對待這種腐敗現象,是否始終一貫地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刹住黨內腐敗風。雖然鄧小平、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反腐敗鬥爭有過多次明確的深刻的論述,然而,在趙紫陽同誌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間,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黨內存在如此嚴重問題的情況下,卻出現了黨的總書記不管黨這種在黨的曆史上少有的局麵。趙紫陽同誌針對黨內存在的腐敗問題提出的種種違背黨性原則的言論,諸如“腐敗不可避免論”、“幹部子弟經商平等論”、“經濟發展腐敗自然消失論”等等,曾在實際工作中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一時間,什麼發展商品經濟的起始階段,出現腐敗現象是難免的;什麼人均國民收入達到800美元時,腐敗現象就將自然消失等等奇談怪論,甚囂塵上。這種“腐敗不可避免論”的要害,主要還不在於這個命題本身,而在於利用這種不可避免論,對腐敗現象采取辯護、縱容的錯誤態度。這不僅為這股腐敗風提供了“理論根據”,而且勢必在實際工作中削弱以至取消對腐敗現象的鬥爭。正因為有趙紫陽同誌這個大保護傘,使前幾年腐畋現象愈演愈烈,也就真正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應當看到,在改革開放,廣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必然會在經濟領域中起作用,會帶來某種盲目性,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腐敗現象的滋生確有它難以避免的一麵。但是,這決不能成為為黨內腐敗現象開脫、辯護的理由,更不能因此而得出黨必然腐敗的荒謬結論。因為第一,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目的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為提高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創造條件,這同建立在私有製基礎上的,以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為目的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恩格斯曾指出,資本主義文明時代的完成它是用激起人們的最卑劣的動機和情欲,並且以損害人們的其他一切秉賦為代價而使之變本加厲的辦法來完成這些事情的。而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的、途徑和應當采取的相應措施,則完全可以避免也不需要采取這種“惡”的形式,同時也能夠防止和避免嚴重的社會分配不公、社會道德淪喪、社會犯罪劇增以及兩極分化等弊端的發生,使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同步實現;第二,腐敗是同黨的性質和宗旨,同共產黨員的黨性原則根本對立的,黨有必要也有能力抵製和克服腐敗現象。事實證明,我們黨的主流是好的,黨內健康力量是占主導地位的,在新的曆史時期,隻要黨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腐敗現象保持清醒的認識,加強黨的建設,嚴格黨規、黨法,從嚴治黨;隻要我們重視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黨員的素質,增強拒腐蝕、反腐敗的能力;隻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兩手抓”,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完善民主監督製度,我們就完全能夠限製和克服腐敗現象的滋長和蔓延。黨在奪取政權的鬥爭年代,有許多共產黨人戰鬥在敵人的龍潭虎穴裏,有的身處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中,卻始終保持了一個共產黨人的本色。建國後的一個時期,黨麵對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革命隊伍中少數人出現嚴重的蛻化變質傾向,通過“三反”、整黨等的鬥爭,保持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信任。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後,中央為堅決懲治腐敗采取了一係列有力的措施,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推進廉政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廣大人民群眾也從中看到了希望。這一切表明,我們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戰勝客觀環境的消極影響,清除自身的汙垢,永遠保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毫無疑問,在改革開放、廣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過程中,黨的建設將麵臨著嚴峻的考驗。我們必須樹立持久作戰的思想,把拒腐蝕、反腐敗,端正黨風的鬥爭貫串於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之中。如同鄧小平同誌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搞多久,同黨內腐敗現象的鬥爭就要進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