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時代的發展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起(2 / 3)

還要特別指出,戰後社會主義國家的蓬勃興起,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已成為本世紀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民族解放風暴的中心,50年代在亞洲,六七十年代擴展到非洲和拉丁美洲。至今已有100多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獲得民族獨立,第三世界已成為當今國際舞台上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治力量。毫無疑問,正是在戰後社會主義國家興起的影響和有力支持下,最終摧毀了資本帝國主義的罪惡產物——殖民主義體係,成為20世紀的又一偉大事件。

總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世界曆史發展的總趨勢,它是決不會因為曆史發展的暫時曲折而改變。這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信念所在,因而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是我們一切改革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另一方麵,還應當看到,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將是一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隨著國際形勢、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的演變,時代的發展將出現以不同主題為內涵的發展階段。任何大時代都是一個跨越幾個乃至幾十個世紀的曆史發展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經把16世紀作為資本主義的起點,那它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因此每個時代都會經曆不同的發展階段。列寧曾經把資產階級開辟的大時代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到1871年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這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和全盛時代;第二個時期是從1871年巴黎公社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資產階級的絕對統治和開始衰落時代;第三個時期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這就是列寧所說的“這是帝國主義時代,是帝國主義發生動蕩和由帝國主義引起動蕩的時代”。這三個時期,也就是三個發展階段,或叫做三個小時代。由此可知,我們說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曆史必然,同時又是一個曆史過程;而且由於這個新舊時代交替的複雜性和深刻性,決定了這個曆史過程將是漫長的,要經過長期的反複的鬥爭,要經過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最終實現。在這個曆史過程中,都將呈現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製並存並進行曆史性競爭的局麵。而且隨著國際形勢、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的變化,這種曆史性的競爭還將表現為不同的曆史背景、不同的內涵和方式,也就是主題轉換、特點各異的若幹發展階段。我們的大時代也將是由這樣的若幹個小時代所組成。

綜觀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以後的世紀風雲,我們既要正確地把握時代的本質特征,又要敏銳地認識到世界潮流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大體上從本世紀初到70年代,以戰爭與革命相交織的時代主題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在這個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激烈的對抗、爭鬥和危機,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尖銳的矛盾和爭奪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使人類蒙受了巨大的災難和慘烈的犧牲。戰爭推動了世界其他矛盾的發展,世界無產階級充分利用這種戰爭造成的革命形勢,實現了社會主義在一國的突破及後來在多國的勝利,形成了與資本主義相抗衡的世界體係,並由此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般的蓬勃發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從40年代到60年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製度的對立和衝突突出,隨後又表現為美、蘇兩霸的對抗和爭奪,地區矛盾,局部戰爭,仍持續不斷。而從70年代開始,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發生明顯的變化,東西方矛盾開始趨向緩和。隨著蘇聯的解體,世界朝向多極格局演化,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經濟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同要求,這對於大國之間的軍事與政治的對抗和軍備競賽起了重要的製約作用,國際間出現了相對和平的趨勢。

世界形勢的這一重大變化,從根本上說,是反映了戰後世界各國人民空前覺醒,經曆了曲折發展之後,維護世界和平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在本世紀前半葉世界經曆了兩次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遍及歐、亞、非三洲,卷入戰爭的有33國15億以上人口,傷亡達3000多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席卷了61個國家20億以上人口,戰爭硝煙遍及亞、歐、非及大洋洲,軍民傷亡總數超過9000萬。這是血與火、災難與犧牲的曆史,人們記憶猶新。戰後維護世界和平、製止戰爭的力量在發展,這對於製約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及其爭奪,防止地區衝突擴大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於各種力量的製約和鬥爭,才使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維護世界和平具有更為現實的可能。同時,戰後世界經濟整體性的不斷加強,各國經濟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互為條件的程度有了提高,這也在一定意義上有利於製約戰爭因素,促進相對和平局麵的到來。正是這種世界經濟和政治發展的新特點,各國戰略思想也發生某種變化,不但第三世界各國取得獨立後,麵臨的首要任務是通過發展民族經濟改變自己國家的落後麵貌,而且發達國家經過調整之後,也同樣有繼續發展並為之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的要求。我們應當看到,當今世界既是一個充滿矛盾、競爭激烈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種力量對立共存、相互製約的世界。和平與發展緊密相聯,互為條件。和平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而經濟發展特別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才能使世界上的各種矛盾有所緩和和解決,世界和平才能獲得鞏固。正因為世界整體性的加強,各國間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賴關係的加強,在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情勢下,時代的主題開始轉換,和平與發展成為突出的問題。鄧小平根據這種變化了的形勢,敏銳地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在這裏,他用“東西南北”四個字高度概括了國際政治和經濟關係的特點以及當今世界基本矛盾的表現。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的判斷,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士所認同。

和平與發展這一主題的形成,表明當今時代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這還隻是從世界全局的發展趨勢上說,新舊格局的轉換是一個發展過程,因而和平與發展目前還是一種經過努力才能爭取實現的目標。鄧小平在論及國際形勢時指出:“看起來,我們過去對國際問題的許多提法,還是站得住的。現在舊的格局在改變中,但實際上並沒有結束,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和平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發展問題更加嚴重。”“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清醒而正確的估計,完全符合目前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新舊交替的特點。

3.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起

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在世界和平與發展凸現這一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麵臨著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新的國際環境。正如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所指出的:“綜觀世紀之交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有不可多得的曆史機遇,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

把握和利用曆史提供的機遇,加速自身的發展,是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具有決定意義的一環。戰後逐步興起的科技革命的浪潮,科技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因素,深刻地改變了當代社會生活的麵貌。這對於原來經濟文化不發達的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確是爭取奠定在先進的科技基礎上發展的有利時機。遺憾的是,由於曆史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未能抓住這次曆史機遇,使社會主義的發展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曆史教訓。7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相對和平局麵的出現,世界政治、經濟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為各國發展經濟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應當看到,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在加快,各國經濟發展相互依存關係大大加強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分析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係和統一市場形成過程時就已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150年後的今天,這種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有了更加飛速的發展。當然,隨著經濟聯係和依賴關係的加強,國家間的利益衝突和摩擦必然增多和加劇,發達國家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掠奪和剝削也不會消失,這仍然是世界不安寧的深刻根源。但上述這種國際經濟聯係的增多,又成為製約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又為各國經濟共同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必要條件。社會主義國家要善於利用國際間經濟聯係和合作關係,打破來自西方的封鎖和自我封閉,彙入統一的世界市場,這不僅是改變不同製度國家關係、謀求和平的國際環境的需要,同時也是加快經濟發展、借鑒各國先進經驗和引進有益東西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需要。列寧曾預見到:“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於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的好壞。”這在科技進步和產業革命飛速發展的今天,更顯得十分必要。總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為社會主義再度複興,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曆史機遇。

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這種挑戰主要來自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它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既希望中國保持穩定發展的勢頭,以便更多更快地進入中國這個巨大市場,獲取巨額利潤,但又不願中國迅速強大起來,散布所謂“中國威脅論”。所謂“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美國企圖“分化”、“西化”中國的一個遁詞,特別是蘇聯解體之後,中國就成為西方“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對象,因而總是企圖遏製、孤立和削弱中國。其次,隨著冷戰結束,在國際關係中經濟的因素顯示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這種國際間激烈的經濟較量,實質上是各國間綜合國力的較量,特別是隨著新技術革命的不斷推進,這種較量往往表現為世界範圍內高科技的競爭。由於曆史的原因,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經濟、軍事和科技等方麵的實力,還處在明顯的優勢地位,而中國則限於當前的國力,在這場競爭中還處在相對的劣勢地位,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的差距。特別是近些年來在西方正在推進的信息革命,信息技術和其他高科技迅速發展,促進了經濟領域的高度信息化,其國際競爭力勢必增強。這當然也構成了對我們的嚴峻挑戰。再者,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快於其他地區,尤其是我國所處的東亞地區經濟發展充滿生機活力,這既為我國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同時這些新興工業國家經濟的高度發展及其潛在能力,對我國無疑也是一種挑戰。

總之,機遇與挑戰並存,重要的是,要善於把握機遇,發展自己,迎接挑戰。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他特別強調在我們麵臨著種種挑戰的情況下,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後果不堪設想,“現在世界的發展一日千裏,每天都在變化,特別是科學技術,追都難追上”由上可知,時代主題的轉換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與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關係密切。事實上,無論是有利機遇的把握,還是嚴峻挑戰的應對,都首先要把中國自身的事情辦好。鄧小平在總結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從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和時代的要求出發,積極探索並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具有時代意義的重大問題。他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之一,反複強調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他對時代主題的轉換作了準確的判斷,抓住有利時機,堅定不移地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最根本任務。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從而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奠定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同時,為了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也為了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製度,走自己的發展道路,並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製度,使社會主義充滿生機活力,使其優越性得以充分發揮。總之,要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這是中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必由之路。所以,時代主題的轉換,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起的一個重要依據,它是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們要深刻理解新的時代特點,了解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使我們懂得要堅持一個中心,而不能搞兩個中心;要堅持兩個基本點,而不能隻有一個基本點,這樣才能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各項事業推向前進,實現社會的全麵進步。

二、社會主義的曆史命運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高於資本主義的社會理想,經曆了由理論到現實的社會製度、由幼年時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曆史進程。回顧社會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及其曆史命運,有助於我們理解20世紀是社會主義的世紀,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仍然是時代即世界曆史發展的大趨勢。

社會主義在其發展進程中,經曆了如下四個時期。

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和傳播時期。以1516年莫爾發表《烏托邦》一書為標誌,開始了人類的先進分子對高於資本主義的美好社會理想即社會主義社會的思考和追求,這就是長達300多年,到19世紀初達到比較完備狀態的空想社會主義階段。當時的進步思想家同情勞動群眾的貧窮和苦難,開始探究造成勞動者悲慘景況的社會原因,探索消除這種社會弊病的途徑。他們的曆史功績在於:對資本主義製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為啟發工人覺悟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對未來的社會提出了許多積極的主張和天才的預測,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但由於他們還沒有能夠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來揭示未來社會問題,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追求也還停留在倫理道德的範疇內,因而還是一種空想社會主義的性質。到了19世紀中期,在繼承人類先進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又同當時的工人運動相結合,並以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誌,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並指明了實現這一社會變革的途徑、手段和社會力量,從而把社會主義由空想發展為科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傳播,並成為歐美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這是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次曆史性飛躍,它為20世紀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