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讀《轍痕》(1 / 1)

劉懷博劉淵博

讀完王雙定先生的長篇小說《轍痕》最後一頁,已是深夜兩點多了,而我卻一點睡意也沒有,心中總有一種情愫讓自己無法平靜,為章繼業難過,為白雪瑩難過,更多的是為那個時代難過……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對那個時代的了解,單靠長輩的講述和從文字、圖片中得來的信息,我甚至到今天也無法理解那時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恩師一夜之間成為學生口中的牛鬼蛇神,多少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多少人含冤致死……“文革”,中國社會史上的一次深重的災難。

合上書,細細回味著書中的細節,回味著每個人物的命運,都是曾經少年,都曾經是花一樣的年紀,都曾經是滿懷雄心壯誌。隨著生命年輪的轉動,各自都有了自己不同的生命印記。從書中我似乎讀懂了當時人們心中的那份純潔,都是一心為社會、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一切。王肇輝和白雪瑩盡管由於各種原因分配到了偏遠山區,但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和追求,或許在他們的心中奉獻才是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對於他們的愛情,我一邊看書一邊羨慕著,那份感情中的真摯、純潔一直深深地感動著我。在那麼多艱難困苦的日子裏,他們不離不棄,心中充滿一定會團聚的信念,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那個激動人心的晚上重逢。雖然,在相聚的過程中他們經曆了太多在現在來說是無法想象的苦難,但是,他們畢竟相見了。我想,我們應該鼓掌,為他們忠貞的愛情,為他們經曆苦難之後的重逢。然而,一路曆經風雨,在通向幸福的好日子的路上,他們卻不能一路同行了,也許我現在還不能完全理解愛情和物質的天平到底該偏向哪一邊,隻是,當時我看到那封海外寄回來的離婚書的時候,特別是那段頻頻提到用錢作為砝碼的文字時,我的心有隱隱的痛。曾經那麼相愛,那麼相濡以沫的兩個人,怎麼能說分開就分開了呢?

另一個深深觸動我的人物是馮偉,書中開始對他並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不過卻給讀者塑造了一個正直敢言、學識淵博的熱血青年的形象。我原以為,他在經受了多年的牢獄生活之後會變得一蹶不振、碌碌無為,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在長籲短歎中度過餘生。但是,作者在後來的敘述中卻把一個仍然血氣方剛、敢作敢為、頭腦靈活的馮偉展現在了讀者眼前。此時的他,已經是曆經磨難、苦盡甘來的他了,可以說應該是春風得意、大展宏圖的他了,有了自己成功的事業、幸福的家庭和生活。他的經曆,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怨恨稍稍減輕了一些。不過,我又想,如果沒有王惠嫻,沒有所謂的“真假”舅舅,他的生活還會是這樣的嗎?

還有一個不能不說的人物是章繼業,其實,書中對他的描寫,讓我一開始就預感到他的未來會不很光彩,隻是,我沒料到他也曾做出了那麼多耀眼的政績,甚至讓許多百姓眾口皆碑。當然,我也沒有料到,到最後,他會在最輝煌的時候用死緩來拉上他濃墨重彩的人生大幕。章繼業,也許是幾個人物中最悲慘的人物形象了吧!

其實,最不願意提起的是李長遠。他,應該是一個好人,他的英年早逝,讓我十分惋惜。他的離去,讓那一筆好字也隨之而去了,讓那多年的任勞任怨也隨之而去了。失去這樣一個與世無爭、滿腹才學的人,是社會的一個損失,而我的心,卻為他那幾個年幼的孩子和無助的妻子擔心。他們的未來,有誰幫助著過呢?

一本書,能讓人回味的,便可稱之為好書了吧!讀完《轍痕》,讓我在書中的情節裏沉迷了好久,我想深挖一些更細的東西,卻無奈對那個時代了解的缺乏,以此為感,留作記憶。

原載《臨汾日報》2008年4月9日B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