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鮮豔的五星紅旗就伴著毛澤東主席的莊嚴宣告,在天安門冉冉升起。全世界都聽到了這振聾發聵的雄壯聲音,看到了這照亮宇宙的鮮豔大旗。這是天意民心的歸宿,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因此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男女老少無不熱淚盈眶!六十年後的這一天蒞臨之前,我在歡欣鼓舞的同時,油然想起我村人民為迎接這一天的到來浴血奮戰的許多驚心動魄的場麵和感人肺腑的事例。
那時我還是個十一歲的傻孩子,然而多年的耳濡目染,家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也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我的家鄉是山西省洪洞(原趙城)縣石門峪村,背靠巍巍霍山,麵向滔滔汾河。村東三裏許,有一座建於唐末宋初的窯洞式殿宇——玄帝行宮,氣勢恢宏,風景優美。源於霍山深處的一股清泉,潺氵爰流到宮前的仙橋處,突然飛流直下十幾米,又流出峪口。如此古跡,既有著濃鬱的曆史縱深感,也有優越的作戰現實性。因此抗日領導機關常在此運籌帷幄,傷兵員也在此治傷醫病。小村與霍縣、安澤、洪洞毗鄰,是個進退自如、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雖然那時全村隻有幾十戶人家,抗日戰爭期間卻駐紮著首腦機關和重要領導,肩負著瞬息萬變的抗敵重任。
1937年日寇的鐵蹄踏過盧溝橋,即從河北進山西,又下太原向洪洞,氣焰十分囂張。我抗日軍民奮起抵抗,第二年3月8日中共領導的第六專署河東辦事處在汾西縣暖泉成立,裴麗生任主任。3月10日搬到趙城縣苑川村。3月下旬移駐我們這個軍事要塞式的小村,建立起鞏固的抗日根據地,直接領導霍縣、靈石、洪洞、趙城、臨汾等縣汾河以東地區的抗日工作。不久,趙城縣(河東)婦救會成立了,他的夫人馬寶珍任秘書,也在此工作。從此以後,他們斷斷續續在我村住了六年,召開過許多重大會議,為抗日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1939年4月3日,駐洪洞、趙城的日軍大舉進攻我村。以驍勇著稱的趙城軍民豈容鬼子橫行,立即組織反擊,打得十分頑強。日軍腹背受敵,損失慘重,隻好丟盔棄甲,狼狽逃竄。4月5日,裴麗生在我村召開祝捷大會,並進行了誓死保衛祖國,消滅日寇的國民宣誓,全體軍民都抱定“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堅定決心,士氣十分高漲。同年夏天,日軍又炮兵步兵聯合,糾結霍縣、趙城、安澤的日偽軍數百人,分三路突襲我村,妄圖消滅抗日首腦機關,摧毀抗日根據地。形勢十分危急,我決死二縱隊設伏村南山頂上,經過兩小時激戰,敵軍拋下多具屍體和大批槍支彈藥落荒而逃。
日本鬼子不甘失敗,不僅在村西北的閻家莊設據點,築碉堡,而且多次侵犯我村,都被我們民兵和遊擊隊擊退。小村愈戰愈勇,成了聲名遠播的堅強根據地。鄧一川、楊少橋、徐生芳、喬丁珊、景仙洲、王墉等抗日領導和英雄都在這裏留下過他們的足跡。
小鬼子惱羞成怒,瘋狂報複,於1942%年9%月10日,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石門峪慘案”。當時日偽糾集5000餘兵力,分四路合圍我村。但由於我軍民提前實行了空室清野,分散隱蔽,敵人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便大肆燒殺搶掠,把絕大部分民房及龍王廟都燒光,將美麗的小村變為廢墟和焦土。喝石庵也被鬼子付之一炬,火光衝天,濃煙滾滾,連續幾天不滅。
鬼子盤踞村中不走,繼續在村子周圍的山溝密林搜索。9月12日拂曉,包圍了村外南圪瘩的一處窯洞,將躲在這裏的張如棠一家7口活活槍殺並焚燒,又慘無人道地將七歲男孩的腸子掏出掛在樹上。肉體的焦糊味嗆得鳥雀繞飛,樹葉低頭。這次鬼子住了5天,共殺害村民13人。日寇的暴行激起全體軍民極度憤慨,立即化悲痛為力量,頑強抵抗,四麵襲擊,又一次將窮凶極惡的鬼子趕走。隨後在我村將趙城縣遊擊隊重新進行了整編,加強了領導,壯大了力量,又投入新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