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站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坐標點上驀然回首時,十幾年走過的彎路才曆曆在目。但忠厚的山民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敞開海洋般的博大胸襟無比寬容地說,人不是神,領導偌大的國家哪能不出差錯!過去欠賬多了點,現在咱更要加油幹!這回衝在前麵的是那些留長頭發穿牛仔服哼流行歌曲的新生代:有的進城擺攤、開店,在滾滾民工潮頭衝浪;有的開著三輪四輪在城鄉之間穿梭;有的死守陣地請師傅買設備搞“科學種田”……個個以大江東去的豪情演繹著春天的故事!少數腥風血雨中幸存下來的老人擔心地說,你們不分姓社姓資地蠻幹,能折騰成啥名堂!
土氣中蘊藏著睿智的年輕人莞爾一笑,鬼精的目光一閃,飛給老人一百個自信,隻顧尋找機遇發展自己,很快就作出不少新“名堂”的答卷來。老人們驚喜的淚潮漫平了滿臉溝壑,瞳仁的深潭裏映出肅然起敬的心影,滄桑老手一揮,把一千個信賴甩過去,並殫精竭慮出點子找路子看孩子,鞠躬盡瘁當參謀,誓把生命的最後章節寫完美!兩代人的目光縫合了曆史的斷裂層,形成了巨大合力。祖墳裏沒長過幾根“文化草”的山村,悄然掀起一股讀書看報聽廣播學紅頭文件的熱潮,把不少祖傳的鐵杆土老帽卷進準知識分子旋渦。他們眼睛亮了,視野寬了,開窗閱讀地球村,出門直接取真經,擰成一股繩地“折騰”。即使千裏省城當日還的人,晚上還要到一起拆解市場經濟的魔方,解剖社會發展的麻雀……很快就形成以農村包圍城市,又以城市模式改造農村的曆史性態勢。
如今有人“晉升”為城市人,當了有房有車的闊老板,卻常回家看看。有人做起了擁有一批資深顧問一攤農機具的新農民,卻處處欲與都市試比高。村裏辦起了養殖場種植場加工廠和第三產業,建起了新學校衛生所……家家都蓋小樓新院,害得燕子年年回來找不見老房東。昔日帝王桌上筵,成了百姓盤中餐,高興了還要出國嚐嚐當老外的滋味。城鄉差別正在驕陽溶春冰般的急劇縮小。打開網絡學知識,輔導子女上大學,鑽研科學技術,探求長壽秘訣等等成了他們人生的必修課程。
回顧六十年的變化,村民們說,又大又快,有點始料未及。預測未來的變化,他們又說,更大更快,已在意料之中!
原載《平陽文藝》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