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我與大山的情緣(3 / 3)

當年秦始皇銳利的目光看中了大山禦敵的強大的功能,不僅依靠山,還在山上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長城。於是這道連綿的地球脊梁便慷慨地圓了中國首位中央集權製皇帝的帝業夢。遺憾的是,這位皇帝沒有看到大山的另一麵。當他的政權逐漸走向腐敗殘暴之時,不僅“坑灰未冷山東亂”,而且逼得那位民間弱女子孟薑女跌跌撞撞撲到長城下,發出具有強大殺傷力的驚世痛哭……這時,山便一腳蹬開了這個不可一世的封建專製王朝,隻保留了萬裏長城這道亮麗千古的風景線供後人思索。進入清代,在燕山山係和萬裏長城環抱中的避暑山莊,既扶持了清朝的強盛,也釀造了它的衰敗。曾幾何時,那個號稱日軍最精銳的板垣師團氣勢洶洶長驅直入,妄圖三個月消滅中國,然而在平型關竟慘敗在周圍貌不驚人的山巒麵前,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隨之被粉碎。而依靠西南崇山峻嶺負隅頑抗,妄圖挽救山嶽崩頹的蔣家王朝,同樣沒有擺脫山走石泣的悲劇下場……大山的無字碑是永遠都讀不完,吃不透,而又是常讀常新的天然經典。

大山神奇的魅力和銷魂的美麗吸引著一代代遊人,也點燃了畫家詩人們的創作激情。“景乃詩媒”,於是陶淵明、謝靈運及其流派們浩如煙海的山水名篇佳作便應運而生,讓千秋萬代有了盡情享受的精神大餐。到“今朝”,大山的兒子毛澤東在戎馬倥傯政務繁忙的間隙,踏遍青山人未老,馬蹄聲碎,飛濺出鏗鏘的詩韻,馬背上哼出了流韻壯東風的絕唱。這是他幾十年的軍事智慧、政治睿智、哲學感悟和滿腹詩情隨意揮灑在行軍途中的點點碎金。它們灼目的光芒頓使古今中外的詩壇黯然失色。不信你可以查一下曆代詩人的存詩。再以帝王為例,那個很了不起的漢武帝被泰山所感時,隻能直著喉嚨喊:“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感矣!”而那位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的乾隆,竟沒有一首寫山的像樣的詩。

正因為如此,大山今天又以罕見的亢奮和極高的熱情敞開廣闊的胸襟,迎來潮水般的遊客。人們利用山的生態和人文環境,去調理和修正自己浮躁的心態,清洗被世俗汙染過的靈魂,滿足不斷飆升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如饑似渴地追尋曆史遺夢,吮吸人文乳汁,以磨礪意誌,提升素養,完善人格。這不僅是一種時尚的符號,也是一種曆史的必然。它促使旅遊從少數人的專利發展為一種熔政治經濟文化於一爐的朝陽產業,成為普通老百姓必不可少的消費內容。它促進了世界各地的廣泛交流,推動了曆史的發展,不僅為社會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而且吸引了許多誌士仁人甘心為此鞠躬盡瘁。他們將利用這曠世奇景和天賜資源,敞開山門,招商引資,進行保護性開發,再造一次生態均衡,天人合一,物盡其用,景竭其力的大飛躍!

祖國的名山大川比比皆是,無一不是獨具個性的!峨眉天下秀、華山天下險、泰山天下雄、桂林山水甲天下、黃山歸來不看嶽,特別是巍巍昆侖及其珠穆朗瑪峰……處處皆具巨大的開發潛質!即使那些無名小山,也都有仙則靈,各有自己獨特的美質和神韻。假如喝石庵沒有被日寇焚毀的話,它一定是一個頗具實力的旅遊景點。我的父老鄉親們完全可以從中得到不菲的精神享受和物質實惠。然而,如今除了埋在荒草雜樹中的一片廢墟還勉強能夠“自將磨洗認前朝”以外,就剩下綿綿不盡的思念和感歎了。

我愛山,因為山養育並鍛煉了我。我愛山,因為山啟迪了我的心智。在白天,我常常以期盼苦戀的視線網住那些橫空出世,閱盡人間春色的巍巍群山,曆數著它們既轟轟烈烈又韜光養晦的厚重曆史,不敢鬆懈,不忍放棄。在夢中,我往往用傾慕敬仰的情絲纏住那些或蕩胸生層雲,或山色有無中的峰巒,聆聽著它們粗獷的呼吸和強勁的心跳。這時,我就像羽化飛天似的,山既溶化了我,我也忘記了我,隻有我的血液和呼吸與山魂共存共鳴。

原載《臨鋼工人》201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