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馬上就想起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雪》。那是一首將北國之冬作為背景畫麵的千古絕唱。在他的筆下,山川氣勢恢宏,儀態莊重,既遼闊蒼茫又嫵媚動人。讀後扣人心弦,壯人胸懷。我自小受這種宏大壯美的氣勢熏陶,對北國風光特別偏愛。
今天,當我突然從青少年大量的作文中發現千姿百態的春天形象時,才意識到濃濃的春意撲麵而來,感到北國其他季節同樣壯美可愛。
當我走出門外極目遠眺時,發現覆蓋著大地的雪已被節令悄悄揭去,北國山川像新娘子揭開蓋頭,露出了令人銷魂的驚人美來,小草掙斷了凍土強加於它們的鐐銬,爭先恐後地從陳腐落葉下麵爆出一條條春的快訊。樹木搶著舒展枝條,笑出一串串歡樂的漣漪,報答關心它們的麗日藍天。而在藍天上,蒼鷹矯健的雙翅奮然拍熱了淡淡的流雲……
登上高山遠眺,萬物複蘇的太行、呂梁、祁連、陰山都大大方方展示出它們的粗獷、豪放的麵容,舉起綠色的旗幟向深春挺進。而沉默了一冬的黃河開始咆哮奔去,是那樣率真和灑脫。傲岸千秋蜿蜒萬裏的古長城,也躍動它那淩空的脊梁骨迎接藍天,又不失平易親切。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及華北、東北平原都在春風裏得到最大的滿足,泰然舒展開肌膚,謙恭地等待著奉獻機會。山山水水在同淩厲冬天進行長期鬥爭之後,洋溢著某種決勝的驕傲!
北國多山,山靠著山,山連著山。密集之處,群峰綿延,吞雲吐霧,俯仰蒼穹。疏朗之處,寬容練達,古拙持重,深厚壯觀。雄偉峻峭之處,波濤起伏般的峰巒,峰峰昂首遠眺,似乎湧動著,急於直奔早已向往的某個目標。它們凝聚了億萬年來大自然無窮的偉力,包容了可以使天崩地裂,海倒江翻的巨大能量。它們那廣闊深邃的胸襟容納了一切苦樂恩仇,諒解了所有過錯和失誤,隻公正地牢記著無數的榮辱得失興衰成敗……麵對這樣的群山大川,我真正理解了“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一類詩句的含意。
在這些山脈與山脈之間,儲存著悠久厚重的文化積澱。山東、河南一帶大量的恐龍蛋化石,是中生代留給我們的寶貴曆史遺產。它為古猿人到這片土地上報到敲開了大門。事實正是這樣,舊石器時代的陝西藍田猿人、北京周口店猿人、山西丁村古人類遺址等等,都證實這時的文明帷幕拉開得很早,為以後的人類活動亮出一座廣闊的舞台。隨後,新石器時代的河南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甘肅的齊家文化等等,便接踵湧入這片熱土。至於傳說時代的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後羿射日、黃帝戰蚩尤以及堯王讓賢、大禹治水等等可歌可泣的事跡,也形成北國文化的係列勝景。
穿越世紀的風煙,我們最容易看到的是崇山峻嶺之間的條條古道。那是我們的前輩用艱辛的雙腳在死亡考驗中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的,那裏曾經演出過許多悲壯的曆史活劇。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條令人永遠驕傲的古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及渭水流域向西,經河西走廊直通西域。漫漫歲月的積塵淹沒了它昨天的輝煌,卻永遠不會淹沒那昨天令人心旌搖蕩的故事。
這條古道上,昔日浩如煙海的絲綢、茶葉、瓷器、駝群、馬幫……日夜川流不息,使西方人由此獲得生命活力,給東西方各民族的血管裏源源注入鼓脹的激情,推動了曆史車輪的飛速轉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無疑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對此不用過多的說明,僅舉兩個人就足見其深度。漢朝那位出生於黃土高原上的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先後以十三年的生命體驗溝通了漢家與異邦民族的情結,為中華民族留下極寶貴的開拓精神,在後人心中樹起一座豐碑。而五代那位波斯商人的後代李,卻能以爐火純青的漢文字寫下大量漢人生活的清婉詩詞,在中國古代詩壇上占取了一席之地。
這條數千公裏的漫漫長路上,被時光深深埋藏的錯綜腳印,交織成一部繁榮昌盛的古代史,我們無法完全再現當初的盛況,隻能通過絲綢路上幸存下來的敦煌藝術這一“斑”窺一下它的全豹。莫高窟是敦煌藝術的“斑”,然而僅它的底蘊也夠我們終生探求了,它是曆代勞動人民和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據說僅僅把這裏的壁畫連起來,就足有三十公裏之長,更不用說那些造型生動、內容浩瀚的群塑和雕像、豐富多彩的曲子詞,以及奇妙莫測的音樂給人的豐厚啟示和深刻思索了。可以說,在這裏每邁一步都可能踏出一串悲壯的故事來。每一步幾乎是一個深奧難解的謎。無數的古陶片、碎磚瓦,甚至一捧黃沙都可能成為解開謎底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