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蓬萊古船是在元朝建造使用的,其最晚使用期限不應晚於明初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蓬萊水城修建以後。
二、關於古船的性質
我們知道,作為海船必須具有較好的抗沉性、適航性、穩定性,而蓬萊古船船體修長而窄,呈流線型。船頭首柱高高翹起,尖頭闊尾。船的長寬比為造船史中少見的5:1,這種瘦長型船舶的快航性顯然很好。但它艙位不深,又加上被分隔為14艙之多,顯然不利於裝載貨物,而且在船艙內也沒有發現裝載的貨物。那麼,這種“快速型“的船舶究竟有何用途呢?蓬萊地方史誌記載,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為抵禦北方遼國的南侵,登州郡守郭誌高“奏置刀魚巡檢,水兵三百戍沙門島,備禦契丹。”在今水城修建水寨,屯駐“刀魚戰棹”,名叫“刀魚寨”。因為其水師所駕駛的戰船,形狀狹長酷似刀魚(刀鱭,即帶魚),故被稱為“刀魚舡”。此後,在去宋代不遠的元代,來自日本的倭寇不斷在東南沿海騷擾。《元史》雲:“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樞密院臣言:‘去年日本商船根本焚掠慶元,官軍不能敵。”在陸地馳馬縱橫的元軍,遇到來自海上騷擾的難題,現實使元統治者認識到:“以水路之兵習陸路之技,驅步騎之士從風水之役,難成易敗。”fi]從而開始注重訓練水師,加強海上軍事力量。那麼,位於海上交通要衝的蓬萊自然不能例外。史載:“元初……登萊李瑄舊軍內起僉一萬人,差官部領禦倭討賊,而水軍之防仍循宋製。”由此可知,元朝蓬萊水城仍象北宋時期一樣,照舊駐紮著水師,用於巡邏海麵,出哨防洋,防禦倭寇的海上騷擾。當時元水師采用的戰艦,很可能沿襲采用了宋朝戰船“刀魚戰棹”的船型,並加以演變和發展,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種在造船史上罕見的長寬比為5:1的蓬萊古船,也就是元朝古戰船。
如果說單從文字記載方麵來考證蓬萊古船為戰船,根據尚不充分的話,那麼,我們再從船上發現的遺物來進行分析。上已提到,古船上僅有高足杯、鐵劍、石球、灰瓶、人骨等,就在這數量有限的幾件文物中,除高足杯為日常用品外,其它都是用於戰爭的軍事遺物。鐵劍深深插人艙壁,殘長19cm;石球直徑12cm應係元代軍中常用的拋石機之遺物;裝滿石灰的陶瓶,醬色,棒錘形,製作粗糙,在船外淤泥中亦發現有許多同樣的陶瓶,顯然是製造煙幕和殺傷敵人視力的灰瓶;在船底還發現有炸裂的銅銃口。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古船的性質是用於軍事。另外,在船艙淤泥裏還發現兩塊骨色泛黑的人骨,一件長15cm,其一端骨關節保存完好,為人體的前臂骨;另一件長22cm,骨關節不存,屬人體何部骨骼不詳。該兩件骨骼的發現,為蓬萊元朝戰船的曆史更增添了撲朔迷離的色彩。
此外,蓬萊元朝古戰船出土於港灣偏僻的西南角。這裏位於港內深處,波平浪靜,是個泊船的好地方,可以避免狂風巨浪對船舶的危害。然而,引人注意的是,在這裏同一地層中,東西走向埋藏著三艘古船。從現場上觀察,埋藏的三艘古船既不會遭受自然界大風浪的襲擊,又沒有人為破壞的跡象,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三艘古船停泊在一起呢?從發掘的古船船板觀察,該船許多原厚20cm的船板,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厚度已磨成9cm。在船體上兩處地方還經過了修補。據此我們可以推知,這艘出土的戰船經過長期使用後,不再進行修補,作為退役的戰船被停泊在港灣的偏僻處。鑒於此,其他二艘古船應是同一原因,完成了“出哨巡洋、禦倭討賊”的曆史使命,退役後停靠在一起,被遺棄在港灣的偏僻處,這可能也是元朝戰船上發現遺物很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