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A股上市公司中報審計的市場反應(1 / 2)

我國A股上市公司中報審計的市場反應

公司治理

作者:汪曉林

【摘 要】 我國證券市場上有強製性中報審計的公司,還有一些自願進行中報審計的公司。但在滬市A股市場上自願審計的公司數量卻由2001年的147家下降到2010年的30家,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現象?文章以滬市A股市場上2001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為樣本,分析這些公司在報表公布後的市場反應,發現證券市場對中報審計公司的反應並不明顯。這可能是許多公司不願進行中報審計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 中報; 審計; 市場行為

一、引言

根據證監會頒布的有關規定,上市公司的中期報告可以不經過審計,但下列情況除外:1.公司擬在下半年辦理配股和公募增發申報事宜的;2.在中期擬定分紅預案或公積金增股本預案,並將在下半年實施的;3.ST或PT公司;4.證監會或交易所認為需要審計的其他情形。

因此,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中期報告就出現了強製審計、自願審計、審閱以及既不審計也不審閱等情形。

為什麼自願審計的數量從2001年的147家下降到2010年的30家?根據信號傳遞理論,資本市場中經營業績好的企業為了減少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防止自己的股票價格被低估,會非常有動力地主動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報表進行審計,以向市場表明自己公開披露的信息是真實的,從而能在證券市場上獲得廣大投資者的信任,以便融到更多的資金。然而為什麼這一理論在我國的中期報告上沒有得到體現?為什麼很多公司自願審了一次以後就不再審計?為什麼許多中報上高盈利的企業不願意審計?是因為數字都是造假?這個答案肯定是不對的。本文試圖從被審公司的市場反應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

二、樣本選擇與分析

(一)樣本選擇

本文根據巨潮資訊網、上海證券報和國泰安數據庫選取了我國滬市A股市場上10年中的四個年份2001年、2005年、2007年、2009年作為樣本。其中2001年、2009年屬小牛市,2007年被譽為千載難逢的牛市,2005年是熊市。分析時剔除了以下幾類公司:報表公布日前後五天無交易數據的、數據不全的、報表上無ROE數值的公司,報表上無ROE數值但有交易數據的依然是筆者的觀察對象。

(二)對樣本分析

觀察這四年中每一家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ROE),發現被審的公司中絕大多數的ROE值大於零,可以認為被審的公司業績普遍較好。將這些公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ROE大於或等於行業平均ROE的公司;另一類是ROE小於行業平均ROE的公司,分別對這兩大類中每一類的股市表現進行分析。

在分析每個公司的股市表現時,選取了四個指標:日收盤價、日個股交易股數、日個股交易金額、考慮現金紅利再投資的日個股回報率;然後以中報公布日為分界線,將公布日前五天的平均數與公布日後五天的平均數進行對比,若後五天的數據大於前五天的數據就取+1,小於前5天平均數的取-1,再將四個指標的得分進行彙總,定義彙總數大於或等於0為市場反應較好,小於0的為市場反應不好。同時再觀察每隻股票所在行業中未審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最高值與最低值的股市表現,得到四年情況分布。

三、股票的市場反應分析

四年中被審的公司數ROE值不但大於零,而且大多數大於行業平均值(其中2001年大於行業平均值108家,占總數的64.29%;2005年大於行業平均值28家,占總數的80%;2007年大於行業平均值43家,占總數的51.81%;2009年大於行業平均值16家,占總數的57.14%),這進一步表明被審的公司大多數財務業績不但較好而且相當好。但分析它們的市場反應卻發現以下現象:

(一)股市反應對公司經營業績不敏感

經營業績好的公司應該是最有動力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的公司,當他們的報表經過注冊會計師的鑒證後,應該得到廣大投資者的青睞。但在筆者觀察的四年中,每一個年度都是ROE值小於行業平均ROE的公司市場反應好於大於平均值的公司。其中:2001年ROE值高的公司股票市場反應好的占44.44%,ROE值相對低的市場反應好的占46.67%;2005年則分別是42.86%、71.43%;2007年分別是53.49%與70%;2009年分別是37.5%與41.67%。再觀察個股,許多股票的ROE值是行業中最高的且經過審計,市場反應卻不好。如2001年申能股份是電力行業的最高值,且經過審計,但四項指標全部下跌。而該行業ROE最低的祥龍電業未經審計,卻在報表公布後所有指標全部上升。這樣的例子四年中幾乎每年都有。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2009年的ST國藥,無ROE數據,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是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但報表公布後卻是市場反應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