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代表西安市參加西北區田徑運動會,取得400米複重跑、手榴彈、鉛球三個項目第一名;1956年全省大學生選拔賽,以3.25米成績打破省、市2.90米撐竿跳紀錄,同年7月代表西安市參加省運會,獲田徑十項全能第二名;1957年省運會,打破五項全能紀錄;1959年9月擔任教練兼運動員代表陝西省在北京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運會;1991年6月,擔任領隊在上海體育學院參加全國體院足球比賽,獲第三名;1992年6月,擔任領隊在北京體育學院參加全國體院籃球比賽,獲女籃第三名。1985年,國家體委授予新中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獎章;1986年教師節,被省高教局、省教育工會授予教育戰線工作30年榮譽證書。
白鴻順
白鴻順,男,漢族,1944年出生,黃陵縣太賢鄉瓦梧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國家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協會委員、陝西省武術協會副主席兼科研委員會主任。
青年時期師從中國武術十大名教之一的馬賢達,練習通備拳、劈掛拳、翻手拳、八極拳、戳腳、長拳、太極拳、散打及短兵等;1964年考入西安體育學院,1968年畢業後在寶雞機床廠工作;1976年調西安體育學院從事武術教學,1978年任該院武術教學組組長,武水重教研室主任,主管武術教學、訓練、科研工作;1995年從事傳統體育養生學教學工作,期間於1998年任武術隊教練隨西安市政府代表團出訪瑞典,2002年出訪韓國;2005年退休後受聘擔任澳門羅梁體育總會武術套路、散打教練指導。
長期從事武術教學及研究工作,曾擔任全國武術論文評審會副組長、第一屆全國武術學會委員、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武術教材小學組組長,參加了《中國武術段位製》的審定;2004年擔任全國首屆短兵教練員訓練班教練,擔任過18次全國、國際武術散打、套路比賽裁判員、裁判長、副總裁判長、仲裁委員會主任等,給日本、法國等國家20餘人傳授過武術;先後參與《中國武術大辭典》等4部書籍的撰、編校工作,發表論文30餘篇,入選全國論文報告會6篇,其中獲全國武術優秀論文4篇,入選第十三屆亞科會1篇;參與了部委級科研課題1項,主持了國家體育總局氣功管理中心課題1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專利2項。
1984年、1986年兩次被國家體委評為“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先進個人”,1995年被中國武術協會、國家體委武術管理中心評為“當代中華武林百傑之一”,1999年被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民族傳統體育先進個人”,2002年被中國武術協會、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評定為“中國武術八段”。
宋立人
宋立人,男,漢族,1942年出生,黃陵縣橋山鎮宋崖堯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寶雞文理學院政法係主任、副教授。
1963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政治教育係,1967年在寶雞市長壽中學任政治理論課教師,1975年後在寶雞文理學院從事馬列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
先後主編、參編了《政治經濟學原理》《股份製度、股票、債券及其交易》《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教程新編》《馬克思主義原理教與學》等教材、專著,為教學做出一定貢獻。撰寫發表了《建立廣義政治經濟學體係》《中國西部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促進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幹思路》《論私營經濟對生產力的兼容性》《發展小城鎮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加強政府支持是加速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等論文,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私營經濟存在的必然性,以及解決“三農”問題都從理論的高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並得出正確的結論,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蘇曉明
蘇曉明,男,漢族,1957年2月出生,黃陵縣倉村鄉蘇家鹼村人。博士學位,美籍華人科學家。
1978年考入西北大學地質係,1982年畢業分配到陝西省地質礦產局地質研究所工作,期間於1985年在西北大學進修研究生,1994年獲西北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調北京研究院工作,任副主任,期間於1992年到美國考察炬氣層技術,回國後在石油部首先提出並牽頭實施“炬氣層項目”,組建了國家第一個“煤氣層研究室”和兩個國家煤氣層開發項目;1995年發表論文《有關中國煤氣層開發與前景》,在國際上引起關注,受邀到美國參加“世界煤氣層開采大會”,並在會上宣讀了論文;2000年後在美國邁阿密生物製藥公司從事“藥品分析方法和藥品配方開發”的研究工作,並加入美國國籍。
寇衛東
寇衛東,男,漢族,1957年出生,黃陵縣侯莊鄉店子灣村人。博士生導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
1975年下鄉插隊;1978年考入北京郵電大學,1983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攻讀博士,1985年獲新中國通訊與信息係統學科首位博士學位;1986年9月出國,在瑞典林徹大學執教,1987年到加拿大多倫多西門子公司供職,後加入加拿大國籍,期間兼任瑞典林徹大學客座研究員、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加拿大多倫多IBM公司大型軟件係統設計師、首席研究員、副所長,AT&T圖像分部圖像委員會主席,加拿大國家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工業界領導人、美國國家標準委員會ANSIX9B9和X3L3委員、美國馬裏蘭大學Mdryldnd兼職教授、美國Rutsers大學研室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香港大學電子商業科技研究所首席研究員;2003年1月受聘擔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該校ISN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計算機學院院長。
長期從事電子商務、網絡與信息安全,無線和互聯網應用、多媒體科技專業教學與研究,出版學術專著5部,SCI收錄論文29篇,EI收錄13篇。曾回國到北大、清華、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10餘所大學和研究所講學;為母親牽線搭橋,促成某公司資助學校1台價值27萬餘美元的IBM設備,並放棄國外優越生活條件,接受母校聘任3年,指導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用雙語開展教學,帶領梯隊在電子商務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張庭
張庭,女,漢族,1964年4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魯村人。博士學位,高級工程師,德國漢莎航空集團公司“IT”安全及資源部經理。
1980年在北京中央工學院機械係學習,1981年在上海同濟大學留德預備部學習;1982年在德國達姆斯塔理工大學機械係和計算機科學係學習,先後獲機械製造學士學位、數學碩士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90年任德國亞洲ATA有限公司總經理,後進入德國漢莎姆航空集團,從事係統管理和技術項目管理,任中國市場部經理、亞太地區業務發展經理等。
學術著作有:《曲線及平麵的近拉值研究》《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等。
張弓
張弓,男,漢族,1971年出生,黃陵縣隆坊鎮魯村人。留德碩士,軟件工程師。
1988年在陝西師範大學數學係學習,1990年在德國達姆斯塔持大學學習,1992年在德國達姆斯特理工大學數學係計算機科學係學習,獲計算機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後,一直在德國漢莎航空集團公司從事航空業數據分析管理及軟件開發研製工作。
楊淩雲
楊淩雲,女,漢族,1973年出生,黃陵縣太賢鄉北村人。199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管理學院計算機專業畢業,加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巨豐電腦有限責任公司,出任公司主管技術開發人,開始研究形母碼漢字輸入技術。
從業以來,主持研發了《形母碼漢字輸入方法》、《GB2312—80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字庫,台灣BIG5《通用漢字標準交換碼(13000字)》字庫、《形母碼小學生學習軟件和專業字庫軟件》《GBK大字符集字庫(20902字)》漢字大字庫和形母碼電子字典、《新國際大字庫(27484字)》。
主持研發的形母碼漢字係統工程,1997年通過黑龍江省技術監督局的標準認證,是中國第一項通過標準認證的漢字應用係統;《形母碼及其在語文學習中的應用研究課題》1999年12月在中央電化教育館立項,列為中央電化教育館組織的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電化教育促進中小學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實驗研究》重點課題;形母碼計算機漢字輸入係統,2000年10月列入“修訂推薦性國家標準”中,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漢字編碼標準。
在哈爾濱市巨豐公司、北京龍文字通公司負責主要技術開發工作期間,主持開發了中韓文雙語學習軟件、中英文雙語學習軟件、幼兒動畫教育軟件、中國成語典故數據庫、漢字筆順數據庫等係列對外漢語教學軟件和應用數據庫,為漢字走向世界、普及推廣創造了條件。
製作的首張形母碼漢字輸入軟件,2000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形母碼漢字輸入技術發明專利。2001年12月,國家科技部、國家稅務總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等五部委聯合認定:千年中文形母漢字編碼應用係統工程為國家重點新產品,並聯合頒發了證書。
楊貴本
楊貴本,男,漢族,1936年9月出生,河南省濟源縣人。198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曆,高級農藝師、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楊貴本1956年考入西北農業大學植物生物學係,1961年畢業分配到黃陵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先後任技術員、副站長、站長;1985年調延安地區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任所長。他為黃陵的麥油豐產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20世紀60年代,黃陵縣小麥畝產在50公斤上下浮動,而且10年就有8年產量在50公斤以下,世俗觀點認為低產的主要原因是“旱、薄、粗”,冬春少雨,三年一個低水平的豐、平、欠。黃渠農場的小麥產量也隻有70公斤左右。1970年麥收時,楊貴本在田間測產時發現糞底(生產隊在麥收後常早早把圈糞拉到地頭倒一大堆,播前耕翻時,才撒開,長期堆放肥料的糞堆底肥料養分下滲)的小麥比周圍畝穗數高出兩倍以上,且穗大穗多,千粒重高,畝產達170公斤,是大田的3倍以上。查資料發現,畝產低於50公斤的年份都是小麥條鏽、黃矮、蘭矮等病蟲害的發生年。這證明小麥低產的原因主要是土壤的瘠薄和耕作的粗放,幹旱次之,簡言之就是“薄、粗、旱”而不是“旱、薄、粗”。
抓增肥,解決“薄”的問題。他通過訪問老農得知油菜茬小麥是鋼茬麥,產量高。1973年,楊貴本開始在農場進行油菜、豆類培肥麥田試驗,1975年得出結果,在薄地上較連茬麥增產30—100%,肥力較高地塊增產20%左右。為了推廣油菜培肥麥田經驗,他在學習永壽縣油菜專種技術的同時,進行了油菜高產栽培試驗,總結出了油菜栽培“五改二防一噴”技術,采取邊試驗邊推廣。黃渠農場油菜、黃豆麵積占麥田的33%,全縣推廣3.5萬畝。同時,根據土壤養分分析結果,推廣了土肥專家呂殿青的農家肥和化肥播前一次深施的技術,使麥油單產大幅度提升。
抓精耕細作,解決“粗”的問題。通過選出適合黃陵種植的小麥良種,良種集中連片播種,同時抓深耕帶耙,蓄積底墒;8月耙磨收墒,確定播期和適宜播量,采用機播、藥劑拌種,一年一茬減少回茬麥麵積,抓好測報,防治病蟲。
抓蓄水保墒,解決“旱”的問題。黃陵6月下旬到9月底降水量占全年的60—65%,小麥、油菜收後及時深翻帶耙蓄水保墒。據黃渠農場測定,9月底0—2米深土壤蓄水占6—9月底降水的51.6%,冬春過後麥田墒情仍然很好。
黃渠農場采用邊試驗、邊示範、邊推廣栽培技術使農場103畝小麥由1970年的畝產75公斤,提高到1982年的312公斤,平均每毫米降水生產0.5公斤小麥,全縣小麥畝產由1971年的50.5公斤提高到1982年的95公斤。1979年旱塬麥田培肥試驗獲延安行署二等獎。1983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視察黃陵聽了他的彙報後肯定了這一經驗可行。
學習永壽經驗,推廣麥油倒茬,改革傳統耕作方法,強力推行油菜生產“五改二防一噴”的栽培技術。改蕎麥油菜混種為油菜專種,改不施磷肥為氮磷配合施足底肥,改撒播為條播,改早播為適時播種(8月15—25播種),改不間定苗為五葉期一次定苗,留苗1.5—3萬,11月下旬冬至防凍,冬春防蟲,開花初期噴硼或磷酸二氫鉀。這些技術的推廣大幅度提高了油菜的產量。1989年黃渠農場25畝油菜畝產高達160公斤。1981年這項技術獲陝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一等獎。
玉米生產,抓土壤培肥,增施化肥,采用區試選出的中單2號新品種。根據密度試驗結果,重點推廣了以增施肥料為主的高產栽培技術,促進了玉米大幅度增產。玉米畝產由1970年110.5公斤提高到1986年的330公斤。
在旱塬實現每毫米降水生產0.5公斤小麥後,1983年4月,《延安報》《中國農民報》《文彙報》《陝西日報》都將楊貴本20世紀60年代起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鬥和在實踐中反複試驗的成功經驗分別作了長篇報道。1985年底楊貴本調延安地區農業科技研究所任副所長,主管業務。他負責延安地區南五縣的小麥、油菜生產技術指導;對南五縣的30萬畝小麥豐產製定了豐產方案。1994年又主持了省農辦下達的“延安地區農科所集團化農業科技承包”工作。
楊貴本在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方麵主要成果有:《麥田種草苜蓿壓青對後作小麥肥效的試驗》發表於《中國農業科學》1965年第五期;《黃陵塬區麥田培肥試驗》發表於《陝西農業科技》1976年4—5合刊;《旱塬小麥能高產》發表於《農村通訊》1983年第六期;《堅持科學實驗、奪取旱塬小麥高產》編入農牧漁業部、農業局《發展旱區農業大有作為資料彙編》;《旱塬冬小麥高產問題的初步探討》發表於《延安農學》1984年第一期;《嚴重幹旱條件下,小麥產量下限的初步研究》1984年省作物學會年交流,發表於《延安農學》1985年第1期;《烤煙綜合技術規程》由延安地區技術監督局認定印發;《延安地區冬小麥高產綜合技術規範》編入《延安地區種植業技術標準彙編》;《延安地區冬小麥集優種植技術條件下,自然降雨生產潛力的研究》1993年被延安自然科學優秀論文評審委評為1991—1992年度二等優秀論文;《白於山區主產優質高效農業初探》1993年被延安自然科學優秀論文評審委評為1991—1992年度三等優秀論文;《自然降水條件下,施肥對旱塬冬小麥產量水平的影響》,發表於《西北植物學報》1996年第16卷,第6期。
吳世潔
吳世潔,男,漢族,1936年2月出生,陝西省黃陵縣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曆,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1961年西北大學化學係畢業留校任教;1962年調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現西安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工作,曆任技術員、專業室主任、中心試驗室主任、公司副總冶金師,公司職工工學院第一副院長、公司副總經理(主管人事、教育、培訓等工作)、公司科技委主任。
長期從事教育、科技管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為西飛公司的快速、穩定發展作出了貢獻。曾兼任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副會長、中國航空教育學會名譽理事、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委員、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與推廣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撰寫教育、科技、管理等方麵學術論文多篇,其中,2004年撰寫的論文《西飛員工崗位培訓考核認證體係研究》榮獲“中國職協2002—2003年度優秀科研成果”評審活動職工教育類一等獎,同時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頒發的“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
張應熊
張應熊,男,漢族,1937年9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魯村人。大學學曆,高級工程師,陝西省古建公司原經理。
1963年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畢業分配到省建八公司工作;1985年任省古建研究所科研副所長;1989年任省古典建築工程公司經理。
1968年至1970年在漢中三線國際工程中,參加研製出解決洞體工程中滲水防水材料“乳化瀝青”,受到國家三級部和國防“〇一二”指揮部的表揚;1988年負責組織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設計和施工任務,受到國家文物局和參加驗收的國內外專家的好評;1989年至1992年負責完成了國家重點工程陝西省曆史博物館古建項目的施工,榮獲“魯班獎”。
仇誌軍
仇誌軍,原名仇曉華,男,漢族,1961年8月出生,黃陵縣城區人。碩士學位,高級農藝師,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一等秘書。
1982年在延安地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1984年在西北農業大學脫產學習,獲植物營養與施肥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到農業部全國土壤肥料總站工作;1993年作為訪問學者到加拿大布蘭登研究所和圭爾夫大學農村計劃與發展學院學習1年,學成回國後在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工作。
主持推廣的配方施肥技術,年推廣麵積達6億多畝,為農民增收節支近6億元;20世紀90年代以後,致力於眾多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如優質專用小麥、雙低油菜、玉米地膜覆蓋、水稻早育稀植、水果套袋、旱作節水、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僅水稻拋秧技術每年推廣1億畝,增收節支50億元左右。獲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次、三等獎2次。發表論文60餘篇,合作主編專業書籍10多本。
陳天鵬
陳天鵬,男,漢族,1939年出生,黃陵縣店頭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物理係,高級工程師、教授。
先後在北京建築材料工業學院和武漢工業大學(現為武漢理工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參與編寫了《普通物理》《理論力學》等大學教材。
1980年在中國材料科工集團公司人工晶體研究院(原國家建材局人工晶體研究所)從事《人工晶體學報》期刊的編輯和出版工作。曾任《人工晶體學報》主編和編輯部主任,中國矽酸鹽學會、晶體生長與材料分會理事兼秘書長。
先後發表論文20餘篇,合著出版叢書有《超硬材料科學與技術》《無機非金屬材料》;參加編寫了《化工百科全書》一書中的“人工晶體”部分,策劃編寫了《人造金剛石和超高壓高溫技術》《分子非線性光學的理論與實踐》等專業書籍。
文延陵
文延陵,男,漢族,1952年12月出生,黃陵縣隆坊鎮隆坊街人。大學學曆,199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級工程師。
1972年參加工作,1978年調延安地區建築設計院,主要從事建築結構的設計,曆任院結構專業組組長、設計第一室主任、副院長等。
具有代表性的設計項目有:“延安解放劇院”“延安卷煙廠廠房”“延安外貿大樓”等200多項工程,其中以上前兩項工程獲優秀獎。
孫民生
孫民生,男,漢族,1957年9月出生,黃陵縣太賢鄉太賢村人。大學學曆,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級工程師。
1980年12月西安地質學院(中專部)畢業分配到地礦部陝西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從事基礎地質與研究工作,曆任分隊隊長、項目第一技術負責人;1997年8月任延安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總工程師;2002年1月任延安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