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打,絕對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2 / 2)

第三,容易導致孩子說謊。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違心地說謊,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說的謊,往往站不住腳,易被父母發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父母態度更加強硬。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第四,促使孩子陷入孤獨的深淵。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於是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父母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

第五,使孩子學習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父母打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好的教育方法,隻會是對孩子的一種個性壓抑,尤其是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而且,由於孩子模仿性很強,往往從父母那裏學會了“以暴製暴”,學會了“打人經驗”,染上了暴力行為。在家裏父母打他,到外麵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實際上成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別的孩子的壞榜樣。這樣孩子長大後,他很可能會以武力解決人際衝突,結果是破壞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懇切希望天下的為人父母者,不要再打自己的孩子了,不妨試試以下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育方式。

第一,從多方麵了解孩子。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父母一定要抽時間常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麵的把握。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當行為的時候,父母心裏也能明白應該如何去管教孩子。

第二,冷靜,冷靜,再冷靜。在麵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如果是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打罵。其實,此時父母應該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嚐試著走入孩子的內心,耐心地詢問孩子如此行為的真正原因。當父母把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上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同時也會釋放掉自身的很多負麵的情緒,因而也會避免打罵孩子了。

第三,調整對孩子的期望。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達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所以當孩子由於種種因素,某些方麵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許多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打罵僅是一種感情發泄,對改變孩子的現狀無濟於事。與其如此徒勞無效,不如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選擇前進的道路。如果父母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第四,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有些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麵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教育專家建議,父母對孩子要真正地放下父母的架子,從內心裏尊重孩子,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

第五,盛怒時不管教孩子。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父母無法平靜下來的時候,要暫時離開孩子所處的環境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來管教孩子。

天下沒有哪一個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成功的,但無數事例證明,沒有一個孩子是在父母的打罵中成才的。棍棒威嚇可能會起作用,但隻是暫時的,不會持久的。而且,打罵孩子是對孩子正當權利的侵犯。其實,不打罵孩子一樣可以教出優秀的孩子,每個父母都應該牢記這個教育理念,把孩子當朋友,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