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打,絕對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1 / 2)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樂聖”。貝多芬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誌,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月光曲》、《命運》,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貝多芬的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禦廚的女兒。父親因為懷才不遇,性情暴躁,喜怒無常,還沾有酗酒的惡習。與父親形成極大反差的是,貝多芬的母親非常慈祥可親,善解人意。

貝多芬的音樂天賦在很小的時候就已顯露出來,連鬱鬱不得誌的父親也覺得驕傲。為了彌補自己事業上的失敗,一洗沉淪的恥辱,從而光宗耀祖,父親在貝多芬4歲時就開始強製性的教育,他要求小貝多芬每天練習鋼琴和小提琴8個小時。即使在寒冬,小貝多芬手指都凍僵了,父親還是要他練琴。他的父親每天總是拿著棍子守在鋼琴邊,隻要貝多芬彈錯一個音符,粗大的棍棒就無情地落在貝多芬的手指上。

貝多芬的母親心地善良,她雖然希望小貝多芬能夠成為像莫紮特那樣的音樂家,但她深知,打罵訓斥是教育不好孩子的,於是,為了撫慰貝多芬在父親的管教下不斷受傷的心,母親經常帶他到郊外去散步。那茂密的森林、翻滾的大河,讓貝多芬深深地陶醉其中,並極大地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

一次,他們來到郊外,這時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夕陽的餘暉灑下來,托出樹木長長的影子。滿頭卷發的貝多芬坐在一塊大石頭上,靜靜地望著遠處。一條寬闊的大河,歡騰地從他身邊流過。河麵上,許多小燕子歡叫著上下翻飛,幾乎貼著貝多芬的頭頂飛過……這些美妙的圖景讓貝多芬深深地陶醉起來,使他對大自然產生了極大的專注力。

這時,遠處傳來隱隱的雷聲。母親從身後走過來,說道:“要下雨了,快別在這裏發呆了。難道你發現了什麼嗎?”

貝多芬回過頭來說:“小聲點,媽媽。我正在聽風吹過樹葉的聲音,和這水流的聲音,它們就像一首雄渾的交響樂。”

母親對兒子的發現感到很高興,她微笑著坐在他旁邊說:“那麼,你聽到交響樂了嗎?”

貝多芬說:“媽媽,這是多麼美妙的聲音啊!還有鳥兒在唱歌呢!這是什麼鳥?我從來沒有聽到過它的聲音。它是從別的地方飛來的嗎?你知道它長什麼樣子嗎?”

貝多芬回過頭來望著樹林深處,似乎在構思著什麼。也許,一曲大自然的交響樂正在他的腦海中形成。母親不失時機地說:“好吧,回去後,把這些聲音用你的鋼琴表達出來吧。”

如果說,父親的打罵訓斥讓幼小的貝多芬受到了傷害,那麼母親的愛和啟發不但很好地彌補了他的傷害,而且還讓他的天賦得以充分發展。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古語正確嗎?

2.你知道打罵孩子的危害嗎?

3.孩子犯了錯,讓你起了打他的念頭時,你通常是怎麼做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流傳中國的古老名言,實際上,這句名言是不對的,打罵孩子的實質是按父母的意誌來改變孩子,它容易傷害孩子的感情,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第一,會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孩子遭到打罵的時候,心裏必然是十分不舒坦的,皮肉之苦容易使孩子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打的結果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隔閡越來越深,個別孩子甚至會產生報複心理。

第二,會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觀厭世。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別人的尊重、信任,會使孩子產生自信,這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害,產生自卑,極容易走上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經常遭父母的打罵,孩子會感到人世間沒有溫暖,活著沒有意思,於是悲觀厭世。現實中,由於遭受父母打罵,出走者有之,自殺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難以言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