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老舍——培養孩子勤勞的好習慣(1 / 2)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1918年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教授。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老舍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先後創作了著名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寫了《龍須溝》、《茶館》等三十多個劇本,被譽為作家勞動模範,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授予老舍“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1899年2月,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護國寺附近的一個貧民家裏。對於悲慘的童年生活,老舍在他《昔年》的詩中寫道:“我昔生憂患,愁長記憶新;童年習凍餓,壯歲飽酸辛。”正是他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老舍的父親舒永壽是個窮苦的旗兵,在八旗中屬於正紅旗,在皇城充當一名護兵,每月領三兩銀子。老舍出生的第二天就是農曆“立春”,父親給他取名為“舒慶春”,就是盼望這孩子像春天一樣欣欣向榮,能給家裏帶來幸福。

但是,春天沒有盼來,災難和困苦卻接踵而至。1900年8月,老舍一歲半的時候,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老舍的父親在正陽門與夥伴們一起,挎著生鏽的腰刀同實力雄厚的八國聯軍展開巷戰,最後,被敵人的燃燒彈活活燒死了。

八國聯軍進城後,大肆燒殺搶掠,老舍失去了父親,連自己也險些喪命。從老舍懂事時起,常聽母親講這段往事。侵略者凶狠殘暴的罪行,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年輕時就收集了八國聯軍的侵華史料和義和團起義史料,新中國成立後創作了反映義和團的話劇《神拳》。

老舍的母親姓馬,是正黃旗的滿族人,幼年在農村勞動,養成勤勞的習慣,身體也相當結實。她在喪夫之後,竭力撐起了整個家。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老舍的母親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

老舍在20世紀30年代寫過一篇名叫《月牙兒》的短篇小說,其中有幾段描寫,可以說是他勤勞母親的寫照:

媽媽整天給人家洗衣裳。有時月牙兒已經上來,她還在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襪子,硬牛皮似的,都是做買賣的夥計們送來的,媽媽洗完這些牛皮就吃不下飯去。

媽媽的手起了層鱗,叫她給搓搓背頂解癢癢了。可是我不敢常勞動她,她的手是洗粗了的。她瘦,被臭襪子熏得常不吃飯。

老舍發現,因為母親整天給人家洗衣服,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和微腫的。白天,她要洗滿滿兩大綠瓦盆的衣裳;晚上,她和三姐在一盞小油燈下,縫縫補補,每天操勞到半夜,而且終年不得休息。

老舍的母親是一位勤勞的婦女,她愛幹淨,桌麵上從不留有灰塵,櫃門總是擦得清潔明亮。老舍的父親生前喜歡養花,父親去世後,母親就精心澆灌留下的幾盆石榴和夾竹桃。她每天都把屋內外收拾得幹幹淨淨,桌麵不留灰塵,連破櫃門上的銅環兒也擦得閃光,仿佛在說:別看咱們窮,可是活得硬朗。

母親常常叫年幼的老舍一起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母親要澆花了,他就去取水;母親掃完地了,他就去撮土。小時候,當母親和三姐做活的時候,老舍幫著打下手:遞烙鐵,看火,送熱水和涼水。他為能減輕母親的一分勞累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