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左思——找到孩子的“潛力點”(1 / 2)

左思(約250~305),字太衝,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他的詩風格高亢雄邁,語言精切,形象鮮明,有《左太衝集》。曾寫《三都賦》,使“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左思出身於西晉時期的一個貧寒之家,他的父親是一名低級的官吏。左家雖不是高門大戶,但左思的父親左熹卻很重視對兒子的教育。

還在左思很小的時候,左熹就在家中對他進行啟蒙教育,等到左思漸漸長大後,左熹決定讓左思專攻一項。那時,上流社會流行學習書法和研究書法的風尚。中國的書法藝術產生較早,到漢時漸漸取得長足進步。到了西晉,書法已經基本成熟,不僅各種書體並行,而且書法人才也是代有新人。尤其是高門貴族,更是以學習書法、談論書法而彰顯風雅。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左熹決定送兒子去學習書法。

左思進入學堂後,跟著教書先生學習曹魏書法家鍾繇的楷書和東漢人的行書。雖然當時社會流行書法藝術,並且學者甚多,但左思對書法卻絲毫提不起興致。就這樣,學習了一段時間,左思的書法卻沒有什麼進步,最後,左思不得不離開學堂。

左熹看到左思在書法上一無所成後並沒有責怪他,而是積極為兒子尋找教授其他技藝的老師,一番研究後,他決定讓兒子學習彈琴。畢竟,要想成為文人雅士,能夠彈琴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在父親的期待與安排下,左思又開始了琴藝的學習。和學習書法一樣,左思對學琴也沒有多大興趣。沒有興趣自然也就沒有熱情的投入,所以,左思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彈琴後,不僅沒有獲得彈琴的精湛技藝,就連一段像樣的曲子都彈不下來。

看到兒子學習書法、學習彈琴都不成後,左熹既失望又著急,他歎息著對朋友說:“左思這孩子的天賦不夠,看來沒有多少指望了!”話雖這樣說了,但左熹不想就此放棄對兒子的培養。於是,左熹一連幾天冥思苦想,想找出一條適合左思的學習之路。左思右想之後,他決定培養兒子吟詩作賦。而此時的左思看到父親為自己愁眉緊鎖,也決定好好學習一門技藝,以安慰父親對自己的期望。

左思聽從父親的安排開始學習詩賦。一開始,左思就對詩賦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他開始熟讀古人的詩文,進而一篇篇地背誦,安靜的性格、強烈的興趣都使得左思在由文字勾勒而出的世界裏如魚得水、悠遊自在。看到左思沉醉其中、自得其樂的情形,左思的父親知道,自己終於為兒子找到了一條最適合的發展之路。

左思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後來,他在詩賦上終於有所成就。在他的《詠史詩》裏,他這樣寫道:“自非攀龍客,何為欺來遊?”以此來表達自己傲視權貴、俯笑王侯的倨傲與灑脫。也因此,後人評其詩文為“左思風力”。後來,左思又寫出了著名的《三都賦》,此賦一出,洛陽的達官貴人爭相傳抄,以至於一時間使得“洛陽為之紙貴”。

在文學史上,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說,而這一“左”,指的就是左思。左思能取得如此成就,正是由於父親左熹發現了他的潛力點,並用心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