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居伊·德·莫泊桑——為孩子選擇更適合的環境和老師(1 / 2)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紀後半葉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成為後世作家的典範。

莫泊桑沒有出生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商人,母親是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莫泊桑出生後不久,他的父母就因性格不合而長期分居了。莫泊桑跟著母親生活在海邊的一座別墅裏。家庭的不幸給母親帶來了難以言說的痛苦,但她將所有憂愁深深地藏在心底,用全部的愛和熱情來教育莫泊桑。在母親的關愛下,莫泊桑的童年絲毫沒有體會到家庭的不幸。他聰明而活潑,整日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母親看到年幼的莫泊桑聰明伶俐,而且具有詩人般的熱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她相信隻要教育得法,兒子將來一定能在文學上做出一番成就。所以,在閑暇時間,母親經常帶著莫泊桑在晨霧迷蒙的田野上散步,或在野花爛漫的山岡上遠眺,或在濤聲盈耳的海灣裏逗留……在旖旎風光的熏陶中,母親精心地引導兒子仔細觀察大自然優美風光中的每個細節,嚐試用精練而準確的語言來描繪它,並試圖從平淡無奇的現象中找到顯示事物內涵的標記。

13歲那年,莫泊桑進了伊弗多的神學院讀書。對於神學院嚴厲呆板、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十分厭煩,相反對於那些有趣的詩歌卻很感興趣,不但讀了大量的詩歌,還自己嚐試去寫詩歌。母親知道了兒子的“越軌之舉”後,非但沒有批評他,反而給了他熱情的鼓勵和精心的指導。她仔細閱讀了兒子寫的幾大本詩稿,並加以修改整理。後來,學校發現莫泊桑的一些詩歌中有對神學院生活的厭倦和孤獨的情緒,便勒令他退學。對此,母親一點也不後悔對兒子的支持。

母親對莫泊桑抱有很高的期望,當莫泊桑進入省會盧昂中學後,她親自教他讀拉丁文,並鼓勵他繼續寫詩。但她知道,僅僅靠自己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兒子成才,必須給他找一位好老師。

為了給兒子尋找一位好老師,母親開始四處打聽。她特地找到在該市圖書館工作的一位巴那斯派著名詩人,請他輔導兒子作詩和寫作各種文體的文章。不幸的是,這位詩人不久後就猝然離世了。後來,她又請來盧昂中學的教師布耶來做兒子的老師。布耶也是當時頗有名望的詩人。

莫泊桑的舅舅是一位詩人和小說家,與當時的大文豪福樓拜是好朋友。因為這層關係,莫泊桑的母親和福樓拜也比較熟。有一天,她忽然想到,如果兒子能成為福樓拜的學生,那該多好啊!但是,這樣一位鼎鼎大名的文豪,怎麼會輕易做一個普通孩子的老師呢?母親想了很久,決心盡最大的努力,爭取讓福樓拜來教導兒子。

為此,她開始加緊指導兒子的學習,不失時機地鼓勵他多寫文章。每當兒子寫完一篇文章,她都會仔細地保存下來,哪怕隻是一些散亂的片斷。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把這些文章拿給福樓拜看,並得到他的指點。見母親如此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作品”,莫泊桑不好意思敷衍了事地寫一些詩歌或文章讓母親留著:要是讓別人看到這樣的文章就太丟人了!所以,他經常獨自一人在房間裏苦苦思索,或讀一些大作家的作品來充實自己,或去海邊散步以尋找靈感。就這樣,他的進步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