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1922~),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作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楊振寧出生不久,父親楊武之去美國留學了,隻讀過幾年私塾的母親當起了他的啟蒙老師,到他6歲時,竟然學會了3000個漢字。
楊武之學成回國,被聘為廈門大學的數學係教授,開始著力培養兒子各方麵的知識。他用大球和小球講解太陽、地球和月亮的公轉情形;教授英文字母A、B、C、D等,講一些算術和動植物知識。廣博的知識開闊了小振寧的視野,也大大增加了他的求知欲。因此,楊振寧一入學,就對數學、國文等都產生了很大興趣,功課也學得不錯。
9歲時,楊振寧就顯露出數學方麵的才能。到了11歲,這方麵的天才更充分顯現。作為數學教授的父親自然意識到了這一點。有人開玩笑地對他說:“這下子你可以後繼有人了。好好培養你的兒子吧。”但父親搖搖頭,付之一笑。他沒有立即教兒子數學,他認為現在還不是讓振寧偏科的時候,應培養他多方麵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國文和曆史基礎知識。因此,在暑假來臨時,父親為他請了曆史係的學生來教振寧學《孟子》。楊振寧學得很快,不久就可以背誦《孟子》的全文了。父親也明白,如果教兒子學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他也會學得很快,但要緊的是先掌握傳統文化知識。
楊武之的書架上,有許多用英文和德文寫的數學書,楊振寧常常去翻閱。但是,他的外文基礎還不夠好,經常看不懂其中的細節。每次去請教父親,父親總是微笑著說:“不用急,慢慢來。”
父親總是這樣充滿耐心,什麼是該教給孩子的,什麼是不急於教給孩子的,他都有一個計劃。直到楊振寧16歲了,該考大學了,父親這才不慌不忙地給兒子講解近代數學的概念,讓兒子漸漸明白純數學太虛,不能夠實用。當楊振寧明白這個道理後,他不再希望自己像父親那樣做個數學天才,而是把目標對準了化學。但是,當他準備入學考試時,他自修了高三物理,發現物理更適合自己的口味,認為自己具有物理的氣質和風格,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物理專業。而紮實的數學成績,則為他在物理上的成就鋪平了道路。對於兒子的這個決定,父親沒有幹涉,而是靜觀其變,他相信兒子已有了自己的頭腦。
後來的事實證明,楊武之的決定是非常英明的。這一點,連楊振寧也深為折服。1990年,馬來西亞一位華裔學者給楊振寧寫信,說自己的兒子是一位少年天才,12歲就高中畢業,希望把他送到美國深造。楊振寧則在回信中寫道:“讓你的孩子像正常孩子那樣成長……不要過於急迫地給他施加壓力學數學或其他科學。因為人生是多方麵的,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在這個年齡要讓他在心理上、學習上平衡發展。”這個觀點,可以說正是他的父親當年培養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