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衝之說:“我不求升官發財,隻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何承天笑道:“小家夥,有出息。”
從此,祖衝之就經常找何承天研究天文曆法。後來,祖衝之終於成為了一名傑出的科學家。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是否會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
2.你了解自己孩子的興趣所在嗎?
3.你發現孩子的興趣之後,你是怎麼做的?
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對於知識的學習來說,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自己感興趣。喜歡了、感興趣了就會主動去學習,去求知。如果能夠這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自我的成長與發展,對父母來說是一種精神的解脫。
然而,這樣一種理想狀態似乎在大多數父母、孩子那裏都得不到實現。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第一,父母不能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以及其他事務,對於孩子的關注可能比較少。而孩子的興趣往往是顯示於生活細節之中的,比如可能會經常性的玩某種玩具、比較集中地問某一門類的問題,或者在聽到音樂、看到繪畫作品時有某種特殊的反應,這些其實都是興趣的表征,如果父母不經常細心地觀察孩子,那就很不容易發現孩子的興趣點。
第二,父母沒有給孩子營造自由表現興趣的環境。有一些父母管教孩子時過於嚴厲,經常批評孩子,這裏做的不對,那裏做的不好。長此以往,孩子在父母麵前就會戰戰兢兢的,總是擔心做錯什麼。於是,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同,就會將注意力放在那些讓父母滿意的事情上,而不是在一種心靈舒適自由的狀態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拿祖衝之來說,父親想讓他讀經,他也想讓父親滿意,無奈自己就是不“好之”,在父親的毆打責罵之下,甚至對讀經起了逆反心理。在爺爺所營造的寬鬆氣氛之下,祖衝之能夠去問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產生了鑽研的誌向。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寬鬆自由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
第三,父母發現了孩子的興趣,但不給予支持。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有時能夠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但是這種興趣與父母的預期不相同,父母就不支持。祖衝之的祖父、父親發現了他對天文的興趣之後,首先給孩子提供了一些書籍支持他的興趣,但是,天文畢竟是一個不能帶來功名利祿的興趣,所以,祖父帶他去見何承天。何承天的問話其實反映了祖衝之祖父、父親的矛盾心理,然而,祖衝之的堅持打消了他們的顧慮。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後衣食無憂、前程似錦,這都是父母一片好心,但孩子作為一個人,他還需要一個精神的內核,他需要在興趣中獲得精神愉悅,所以,作為父母,不管孩子的興趣能否給他帶來功名利祿,都要給予孩子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