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歐內斯特·盧瑟福——給孩子動手實踐的機會(2 / 2)

3.孩子有自己的小小工具箱嗎?

盧瑟福的父親對他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動手實踐,這讓盧瑟福的一生受益匪淺。動手實踐技能是孩子生存成長的基礎,是孩子手與腦結合、身心協調發展的過程。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動手實踐的機會,不要讓自己的“過度好心”剝奪了孩子生存成長的機會。

第一,動手是孩子的“頭腦體操”。俗話說,“心靈手巧”。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手的神經與大腦中樞神經直接相連,手的活動越靈活,其頭腦的活動也就越靈活,可以說對手的刺激就是對頭腦的刺激,動手是日常生活中的“頭腦體操”。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誌之一。在大腦中支配手部動作的神經細胞有20萬個,而負責軀幹的神經細胞卻隻有5萬個,可見大腦發育對手靈巧的重要性,而手的靈敏動作又會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第二,從孩子的興趣特點出發。兒童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往往會主動去做。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妨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開始。比如孩子喜歡拆卸小汽車,就指導他如何拆,如何裝;孩子喜歡花花草草,就指導他自己種植一株“朋友樹”。

第三,家長要因勢利導。孩子的好奇心很強,他們願意自己動手拆卸、組裝東西。看到剪刀、小刀、鋸子,他能很快地切斷紙、布、木頭,他會想:為什麼刀能把紙剪成兩半?為什麼鋸子來來去去就可以把木頭鋸斷呢?為什麼小刀能把蘋果皮削下來呢?他們不但會提出問題而且會想盡一切辦法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自己動手試上一試。例如,有的孩子看到小刀可以削掉蘋果皮,就會用小刀削梨子,或者用小尺子去試著削蘋果,想看看能不能削下來。這些舉動,就是孩子進行嚐試性的創造活動,家長在這個時候就要因勢利導,當孩子想動手幹些事情的時候,就可以給孩子講一下簡單的道理,並做一些示範,然後,再讓孩子進行模仿。這時,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激發起更大的創造欲望。

第四,不要因為危險就因噎廢食。孩子有時候會不小心把手弄破,把衣服弄髒。這時,有的家長就會阻止孩子的活動,不讓孩子動手操作。這實際上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家長應先告訴孩子可能出現的危險,並做好預防措施,再讓孩子動手。這樣,一方麵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又不會出現危險。換句話說,即使衣服髒了點,家長動手洗一下就行了,如果孩子的動手能力差從而影響了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哪個更得不償失呢?

第五,家長應隨時隨地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學習電子琴、鋼琴、打字等都可以靈活鍛煉手指,促進眼、耳、腦、手的配合,既開發了孩子的智力又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家長何樂而不為呢?對於經濟不是很富有的工薪階層,家長可以讓孩子練習團紙、折紙、玩橡皮泥等。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剝雞蛋,讓他先磕一下,再一點點地把雞蛋皮剝下來,皮上還要盡量不帶蛋白。經過多次練習,孩子就會熟練地自己剝雞蛋了。這對靈活運動孩子的手指、腕部關節,提高動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因此,培養動手能力並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錢,隻要家長肯於動腦,用家裏平常的東西,一樣能培養出心靈手巧的孩子。

第六,給孩子準備一個工具箱。有的家長眼光遠大,很善於教育孩子。他給孩子準備了一隻工具箱,裏麵放上尺子、小螺絲刀、小剪刀、針線等工具,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補工作,如舊玩具,如與家長一起修理自行車、煤氣灶、鍾表之類的東西。這樣,一方麵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另一方麵,也可以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使孩子體會到家長勞動的艱苦,從而增進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