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林則徐——急躁個性在故事中悄然遁去(1 / 2)

林則徐(1785~1850),清朝官員,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20年始,先後在浙江、江蘇、湖北、河南和山東等地做官,由道員升巡撫,以辦事重實際調查著名。1837年,在任湖廣總督期間,嚴禁鴉片,卓有成效。1839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虎門銷煙,屢挫英軍武裝挑釁,同時主張“師夷之長技以製夷”,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開創了近代中國人研究、學習西方的先河。著作有《林文忠公政書》《林則徐日記》《雲左山房文鈔》等。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個教書先生,他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在林則徐剛滿4歲時,林賓日便每天帶著他一起到自己受聘的羅家私塾,開始對其進行啟蒙教育。他十分注意施教方法,經常根據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講些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

林則徐小時候機靈聰明,但性子很急,辦事毛毛糙糙,經常出差錯。林賓日認為,“從小看大,三歲知老。”小孩子這樣下去養成習慣,將來辦事要出大錯的。但直接說出他的缺點,他未必能改。有一天,他把林則徐叫到跟前,說要給他講一個“急性判官”的故事。

故事說從前有一個判官,由於他自己非常孝敬父母,所以每遇到不是孝子的犯人,他就判得特別嚴。一天,有兩個人拉來一個年輕人,要判官嚴懲。他們說:“這個年輕人是個不孝之子,他不僅罵他娘,還動手打她。我們把他捆了起來,可他還是不停地罵,我們就用東西把他的嘴堵住了。像他這樣不孝的後生可恨不可恨?”

判官一聽,被捆的人是個不孝之子,立刻火冒三丈,就喊:“來人呀,打這個逆子五十大板。”

這個年輕人想開口申辯,可是嘴被堵著,有話沒法說,隻好挨了五十板子,屁股被打得血肉模糊。

一會兒,有個老太婆拄著拐杖急匆匆走進來,邊哭邊焦急地說:“請大人救救我們,剛才有兩個盜賊溜進我家後院,想偷我的牛。我兒子捉住他們,要送他們到官府來,可是力不從心,兩個強盜反把我兒子捆走,不知弄到何處去了。求大人幫忙,趕緊替我找找兒子。我就這麼一個孝順兒子……”

判官一聽,心裏暗想:莫非惡人先告狀,我剛才打的就是她的兒子?他忙叫人把那兩個捆人的人找來,但他們已溜走了。這時,被打昏過去的年輕人突然呻吟了一聲,老太婆一看,正是自己的兒子,就驚叫了一聲,昏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

聰明的林則徐知道父親的這個故事是針對他的毛病講的,便說:“我一定好好改一改急躁的毛病。”

“急性判官”的故事,牢牢記在林則徐的心裏。直到幾十年後,他做了湖廣總督仍不忘父親講過的故事。為了時時警惕自己性情急躁、容易發怒的毛病,他專門做了一個“製怒”的橫匾,掛在自己的書房,時刻提醒著自己。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的孩子急躁嗎?

2.當你發現孩子有某種缺點時,你是怎麼處理的?

3.你認為林賓日的教子方法好嗎?好在什麼地方?

達爾文說“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然而,急躁是一部分孩子和成人的常見心理特征。碰到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他們會馬上激動不安,如熱鍋上的螞蟻;要想達到某個目的,沒做好準備就開始行動了,但由於無計劃,急於求成,常常達不到目的。第一件事因急躁失敗了,往往又更加急躁地去幹第二件事,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無論對成人還是孩子,如果意識到自己急躁、易怒就要去分析其中的原因並不斷去調整。對於孩子而言,急躁個性的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