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765~839),唐代傑出的政治家,字中立,今山西聞喜人。25歲中進士,曆任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宰相,頻著功績。唐憲宗元和時率兵討伐淮西割據者吳元濟,結束了淮西十多年割據局麵,出現了自唐肅宗以來前所未有的統一,史稱“元和中興”。故裴度被封為晉國公,世稱裴晉公。裴度為人正氣凜然,居官清正廉明,多次遭人排擠,卻依然是當時威望頗高的人物。
裴度自小個矮,麵相也生得不好看,常被人貶說將來不會有太大的出息,所以裴度特別自卑。恰好有一天,一個算命先生經過裴度家門口,見到在門前玩耍的裴度,便說:“此人麵相饑瘦,將來必定會死於饑餓中。”算命先生的一句話,更是讓左鄰右舍認定了裴度將來一定是個沒出息之人,裴度的自卑感更重了。
後來裴度被送到學堂念書,先生看到麵相如此醜陋的人,都不太情願教他,同學們也都譏笑他。這些都讓懂事的裴度非常的傷心難過。
有一天,裴度放學回家,一看到父親便傷心地哭起來,父親追問是怎麼回事,裴度告訴父親說:“同學們都不願意跟我一起玩,還拿紙團扔我,說我將來會餓死,是個沒出息的孩子。”
父親安慰兒子說:“你相信你將來會被餓死嗎?”裴度擦幹眼淚搖搖頭。父親笑著說:“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知道自己將來會是什麼樣,你也一樣。雖然他們都說你將來沒出息,可是隻要你現在努力學習,那麼將來你一定能用事實證明他們錯了。”
有了父親的鼓勵,裴度不再理會周圍人對他的態度,因為他知道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學習更多的本事,將來才不會餓死。
裴度從小就非常聰明,記憶力也非常好,父親給他講解一首詩詞,他能很快理解並能背誦出來。所以每次學堂裏的考試,裴度總是輕易得到最高分,這讓教書先生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同學們也不再瞧不起他了。
父親不僅教育裴度要好好學習課本知識,而且每次外出辦事,他還會盡量帶上裴度。帶他參觀遊覽各地,一則增長他的見識,開闊他的視野;二則也可以讓他的性格更為活躍,減少他的自卑感。
除此之外,父親也非常注重裴度的品德培養。他常跟裴度說:“一個人如果隻是空有學識而沒有道德修養,必然難成大器,甚至可能會成為人民公敵。”還給他列舉了曆史上才識過人但品行惡劣的奸臣佞官,雖然他們才高八鬥,但給人們帶來的是災難而不是福音。
在父親孜孜不倦的教誨下,裴度的才華學識不僅贏得了當地人的讚賞,其崇高的品德更是讓人們非常敬佩。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作為父母,你自己有沒有自卑的性格特征?
2.你的孩子有沒有自卑的表現?
3.如果你看出孩子有些自卑,你知道該做些什麼嗎?
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通常表現為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會表現出一些特殊的情緒,比如害羞、焦慮、內疚、憂鬱、失望等。自卑產生的原因對個別孩子來說是身體的缺陷,如口吃、盲、聾、啞、兔唇、智力稍有低下、小兒麻痹後遺症等,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是源於幼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問題,比如親子溝通不暢、孩子的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疏通、孩子受挫時父母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分析與評價等。這樣會導致孩子懷疑自己、輕視自己,在社會交往或集體活動中懦弱、害羞和畏懼,久而久之,這種自我判斷與情緒表現穩定沉澱下來,就形成孩子的自卑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