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稷子,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任齊國的宰相,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
田稷子是戰國時齊國的宰相,以廉潔奉公、勤政愛民而著稱,而這種優秀的品質完全得益於他母親的培養和監督。
齊宣王執政時期,田稷子由於辦事認真負責,深得齊宣王的信任,被任命為齊國的相國。被拜為相國後,田稷子整日公務繁忙,又加清正廉潔,俸祿微薄,無法更好地贍養母親安享晚年,心中有愧。
有一次,他的下級官吏為了討好他,送了百兩黃金給他。田稷子為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孝順,就把這些黃金悉數送給了母親。但當田母看到兒子一下子拿了這麼多黃金出來的時候,她並沒有因為突然擁有那麼多的財富而高興,而是仔細地盤問起田稷子。
她問田稷子:“我聽說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君子不食嗟來之食。你做宰相,就是3年的俸祿也沒有這麼多,你怎麼突然有了這麼多黃金?你告訴我,你是從哪兒得到這麼多錢的?難道是掠取民財、收受賄賂得來的?難道我在你小時候對你的教誨你全都忘了?快告訴我這筆錢是從哪裏來的?”
田稷子知道瞞不過母親,忙跪倒於母親身旁,淚如雨下,承認說:“孩兒沒有忘記小時候母親對我的教導。這筆錢是一個下級官吏送我的,他知道母親大人年邁體衰,特讓我表達一下誠意和孝心。孩兒因公務纏身,無法在母親身邊盡孝,深感不安,就請母親收下孩兒的這份孝心吧!”
田稷子的母親聽後對他說:“讀書人應該注意自身修養,為人要品行高潔,而且要誠實守信,不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做虛假欺詐之事,不工於心計,不取不義之財。言行要一致,表裏要相符。現在,君王要你做宰相,給你高官厚祿,你就應該用自己的忠誠、廉潔奉公來報答君王的賞識與信任,隻有這樣,才是為人臣的忠,為人子的孝。如今,你的做法恰恰相反,取不義之財,完全背離了為人臣之忠,為人子之孝。不義之財我不想要,不孝之子我也不想要,你走吧!”
聽了母親的一番教誨,看到母親的傷心,田稷子又是後悔,又是羞愧。於是,他決心改正過錯,不辜負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君王對自己的信任。他很快就把賄金還給了行賄者,並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齊宣王,請求齊宣王治自己的罪。齊宣王知道了這件事情後,非常讚賞田母的見識與品德,深為齊國擁有這樣的母親而驕傲。並且,為了表明對齊母的敬重,齊宣王並沒有處罰田稷子,還讓他繼續擔任齊國的宰相。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孩子犯錯之後你會懲罰他嗎?
2.在你懲罰孩子的時候,家人的態度和你一致嗎?
3.罰了又賞的情況發生過嗎?
故事中的田母的確是令人敬佩的,她以廉潔正直感化兒子,教育兒子不取不義之財的行為是值得天下母親學習的。除此之外,田母教子的故事,還有一點值得家長深思,那就是她對孩子犯錯之後的懲罰手段。當田稷子收受賄賂之後,田母說了句:“不義之財我不想要,不孝之子我也不想要,你走吧!”這句話分量相當重,對田稷子也起到了“當頭棒喝”的作用。當然,在現代家庭教育中,不是要所有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都把孩子“趕出家門”,但是怎麼說、怎麼做確實值得家長再三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