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英迪拉·甘地——換種方式和孩子溝通(1 / 1)

英迪拉·甘地(1917~1984),印度近代最為著名的政治人物之一。1959~1960年間,參加國大黨主席的競選並成功當選,同時兼任其父的幕僚長。1966~1977年,1980~1984年,兩度出任政府總理。她領導印度16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被稱為“印度鐵娘子”。她的父親尼赫魯(1889~1964),印度民族主義運動領導人,國大黨領袖。1912年末參加國大黨年會。他先後兩次擔任國大黨總書記(1924~1926,1928~1929)。1928年與鮑斯共同建立全印獨立同盟。1929年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印度獨立後他任第一任總理,任職17年(1947~1964)。

尼赫魯本人是英迪拉的第一個也是最好的老師。從英迪拉的童年時代起,父親就把她當做一位親密的朋友,父女倆開始通信。尼赫魯長年在外從事民族獨立運動,其間多次入獄,但這都不能影響父女間交流感情。

英迪拉13歲生日的時候,尼赫魯正在獄中,他給女兒寫了一封祝福信。在信中,他提出了一些期望,但他特別申明,這些期望絕不是說教,也不是施舍忠告。他說:“你知道,親愛的孩子,我是多麼不喜歡說教,或施舍什麼忠告……因此我絕不能像布道般地說教……如果我說出聽起來像是忠言的話,不要像吞苦藥一樣接受它。想象著我給你提出建議,讓你思考,就像我們真正在談話一樣。”

在英迪拉16歲時,不知什麼原因,她在一封給父親的信中寫了許多自責的話,她寫道:“我常常做不該做的事,說不該說的話。有時惹你生氣了,當然是我的錯——您能原諒並忘掉嗎?”

按照一般的觀點認為,這些話表明孩子已經長大懂事了,應該表揚她才對,但尼赫魯在回信中這樣寫道:“但你為什麼突然為一些我並不知道的事而道歉?‘原諒並忘掉’——原諒什麼?忘掉什麼?朋友之間不存在原諒和忘掉的問題,我希望你和我成為朋友,雖然同時你碰巧又是我可愛的女兒。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

可以說,書信往來已經成為父女倆相互理解、溝通心靈的主要渠道。無論何時何地,父女倆的書信交往從來沒有間斷,信中無所不談,無拘無束,相互鼓勵,坦誠交換意見。尼赫魯認為,信如其人,信反映著一個人的人格,是“真正自我的活影子”。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覺得你是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嗎?

2.你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除了“麵對麵”外,還有哪些?

3.你曾經給孩子寫過信或是各種形式的書麵文字嗎?

“我要走進你的世界,你不讓;我想讓你走進我的世界,你又不來”,這是一位和孩子難以交流的母親發出的無奈心聲。

“找不到好的溝通方法”已成為許多孩子家長的最大苦惱。英迪拉·甘地的父親尼赫魯就很聰明,他因為環境的原因,不能跟女兒麵對麵溝通,但是這恰恰幫助他找到了另一種溝通的方式——書信,結果他與女兒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其實,隻要家長開動腦筋想一下,改變一下交流的方式,會發現和孩子溝通其實並不難。

第一,書麵交流。“知心姐姐”盧勤曾說:“給孩子寫信,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不失為一種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好方法。”

德國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也說:“有時候,對於某些我覺得不便用口頭表露的情感,我會把要表達的意思以書麵的形式寫在紙條上,這使它們加重了自身的分量,並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書麵交流方式相對於麵對麵的口頭交流,有著獨特的優勢。與家長,可以盡量斟酌語句,努力使自己的表達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效果。與孩子,在嗅著溫馨墨香、感受來自家長親筆關愛的同時,不知不覺和父母進行心靈的對話。並且,書信交流還有利於孩子反複閱讀,仔細揣摩。

父母平時可以給孩子留言或寫信;也可以準備一塊白板,隨時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上麵;可以將寫好的紙條放在孩子的書包裏,夾在他的書中;也可以把信通過郵局寄給孩子;如果條件允許,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共同來寫親子日記。

第二,電話交流。電話交流有直接交流的優點,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麵對麵的尷尬。短信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你給他發一條溫情的短信,他的內心就會撒滿陽光;在和孩子交談遇挫的時候,一條短信可能會打破言語的堅冰。

第三,委托他人。在和孩子交談無效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邀請別人(比如親戚、老師、同學等)和孩子交談,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做有時候會比家長自己直接說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