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乙未舉人,丙申進士(2 / 3)

距丙申年的會試期,還有五個月,各地趕考的舉子陸續到京,絕大多數投宿在宣武門外各省各縣建的同鄉會館,成名心切的舉子們紛紛四出活動打探中榜的渠道,有爭購朱墨文編的,有拜謁名師的,甚至有周旋公卿的……馮誌沂自感出身寒微,不懷僥,專心致誌投入到緊張的備考複習上。

道光十六年(1836),剛進農曆春三月,順天府貢院的大門外,每天人群熙攘,熱鬧非凡。應試者無不伸長脖子,瞪大眼睛,爭看禮部張貼出來的公告,上麵寫著何省、何時、何門進行點名的具體規定,以及編座號、封門、試卷格式等要求。會試不亞於千人萬馬過獨木橋,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考試共進行三場,三月九日為頭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須提前一天入場,後一天交卷。考試中,他文思敏捷,如有神助,超常的發揮了才氣。

擔任丙申會試恩科的四大總裁分別是:

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王鼎;

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吳傑;

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管理刑部事務、軍機大臣王植;

經筵日講起居注、東閣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軍機大臣潘世恩。

三場所考的試題中,時文和試帖詩他感覺做得很順手。

時文是: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思善而著其善”;

“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

“天下有達尊三爵、齒、德”。

試帖詩是:

“賦得布德行惠”得時字五言八韻。

評卷時,受到同考官刑科給事中周某的賞識並推薦了他的試卷。

大總裁們傳閱後,王鼎批曰:“取”,又批“心細手和”。吳傑也批了個“取”字,再批“珠光玉潔”。王植批的是“中”字,還批曰:“曲盡題蘊”,潘世恩複批“中”字,加批“豐神朗潤”。

末尾,本房彙綜評曰:

“說理如捅底脫,行文如翻水成;擅穿楊中的之能,正弓燥手柔之候,次三藝精神充溢。前、後場手筆調勻,洵屬通才,足征家學,揭曉來謁,知生庭傳詩禮,代累簪纓,泮水芹香,藉甚奇童之譽,秋風桂馥,裒然國士之林。馳東道而絕塵,早已群空一顧,入西曹而觀政,佇看績報,三年宏此遠謨,副予厚望。”

會試放榜,高中第十三名,比鄉試的名次還好。從本房的評語來看,差不多穩操勝券了。會試結束的當月之內,還要複試,最後進行殿試,試場設在皇宮保和殿。順利地過了會試和複試兩道關口,馮誌沂著實高興了幾天,身臨殿試這種場合,不免有點心懸。

殿試主要是試策,策題由皇帝欽擬,多為涉及時事政治,古今國家大政方針之類的內容,其實不算太難,隻要嚴格按照試題要求,寫上稱頌皇恩浩蕩,國泰民安等粉飾太平之類的辭藻就能敷衍過去,但有一項不能馬虎,即字字句句務必點畫無訛。

策題共五道,規定當天完成,限日落交卷。

策試卷的優劣,書法是打動主考的關鍵,馮誌沂的策文不但寫得通達流暢,而且字跡工整秀逸,“勻圓光黑”,被定為“上策”,征服了閱卷大臣。

四月二十五日,晴空萬裏,惠風和暢,是個少見的好天氣。上午,太和殿舉行傳臚大典,鴻臚寺官引新科進士入內就位,開始唱名(公布名次)。這時韶樂齊奏,鳴炮響徹雲霄,當馮誌沂聽到自己中了二甲第六十名,止不住掉下激動的眼淚。考中進士,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古諺雲:“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鴻臚寺官唱名完畢,自大學士至三品以上高官和新科進士一齊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謝恩。然後,由新科狀元領眾進士從禦道出午門遊街。那場麵,萬人空巷,紛紛爭睹新科進士的儀容,進士們個個喜氣洋洋,衣錦繡跨駿馬,鼓樂導前,好不威風;這時的馮誌沂真想振臂高呼:爺爺,您生前的願望今天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