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中國老科協的牌子雖然掛起來了,由於其屬民間社團,國家不給編製,不給事業費,需自力更生,自謀發展,自主辦會。
這對於“銀發一族”豈止一個“難”字了得!起初,協會在中國農科院離退辦提供的一間倉庫裏辦公,參與辦公的人員連中午飯都要自帶,更休說有什麼報酬了。麵對如此拮據的窘況,如何打開局麵?又如何實現老科技工作者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特殊作用?這一個又一個碩大的問號並沒有使他們彷徨、畏懼和退怯,而是豪邁地說,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銳意進取,從未知到已知,從已知到真知,從真知轉化成成果。果然,他們以老而彌堅的開拓精神,以矢誌不渝的奉獻情懷,發揚科技人“獻身、求是、創新、協作”的特殊品格,以夕陽人的年齡,開創朝陽事業,不僅使中國老科協成為擁有百萬以上會員的中國最大的民間社團,而且在大陸的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絕大多數的地市單位建立了老科協組織,甚至還延伸到一些鄉鎮和自然村;更為重要的,是遍及全國的老科技工作者,緊跟時代步伐,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繁榮以及民族振興,做出了輝煌的業績;同時,也探索出一條中國式老年人才戰略發展製的可行模式。由此,在中國老科協20年的漫漫征途中,挺立著一排排偉岸的身姿:李國豪、吳階平、錢正英、程連昌、高潮、黃漢炎、向明、陳琳、王登明、石羽、溫英、宋漢民、關輔傑、梁輝堂、崔子厚、餘進長、米新德、林聲、張勃興、熊清泉、秦科才、張逢雨、陸懋曾、陸奐生等等。《行走的豐碑——關於一個老年科技群體的回憶》一書的作者,正是感應時代脈搏,文章合為時而作,筆墨當隨時代,為屬於新生事物的中國老科協鼓與呼,為這個特殊群體而謳歌。
那麼,是什麼力量促使書良先生滿懷激情地完成這部力作呢?其在《後記》中坦率地言道:“寫作這部書,始於感動,終於景仰”。“老科協是一部‘無字天書’,前無現成樣板可參照,今無同類範例可借鑒,一切全靠創新意識和敬業精神去拚創開拓,20年來的光榮與夢想、辛酸與挫折,隻能以心靈與之對話”。“坦白地說,倘使摻雜了半點功利目的,是絕對完不成這樣的對話的”。故而,書良先生以作家的天職,以豪邁的激情,以文學的筆觸,以蕩氣回腸的篇章,展示了廣大老科技工作者的開闊胸襟,塑造了他們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崇高形象,繪製了一幅精美的時代英雄群體畫圖,從而熔鑄成一座巍然屹立在時代峰巒的高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