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用金屬般情感熔鑄的豐碑(1 / 2)

第十章 用金屬般情感熔鑄的豐碑——讀《行走的豐碑——關於一個老年科技群體的回憶》

身任《今日科苑》雜誌社常務副社長暨總編輯的劉書良,近日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行走的豐碑——關於一個老年科技群體的回憶》,我幾乎是第一時間有幸披閱,讀後感慨良多。

說起來,我與書良先生是老朋友了,知道他工作很忙。然而,他卻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暇創作出洋洋近三十萬字的巨製,焉能不令人讚佩。

我從事過紀實文學的創作,深知此種文學體裁有別於小說、詩歌和散文等創作的特征與艱辛。紀實文學的特點,通常是史料性強,題材涉及麵寬,枝蔓紛繁,且時間跨度大,因而需要做大量深入而細致的采訪和查閱資料,在寫作中要對駁雜的素材進行精細而縝密地梳理,然後進行匠心獨運地架構和充滿文學才華以及顯示文學力量地表述。嘔心瀝血,耗時費力。所以,一般作家是難以駕馭或者說不肯付出巨大的心血而操觚。

《行走的豐碑——關於一個老年科技群體的回憶》一書,真實而生動地記錄的是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前身為“中國退〈離〉休科技工作者團體聯合會”)從無到有、白手起家走過20年的非凡曆程。20年,對於具有5000多年曆史的人類的確是彈指一揮和白駒過隙,但對於一批離退休且多年從事科技工作的老者開天辟地般地創建中國老科協,卻是路漫漫兮。

曆史的精彩就在於它的奇特與複雜,以及書寫曆史者的非凡與鮮有。

那是經過“十年浩劫”迎來“科學的春天”的時日,過去被斥之為“臭老九”的一批科技工作者以翻身解放般的喜悅與感奮,立誌挽回被“文革”屠戮的寶貴年華,為振興中華大展鴻鵠之誌,以實現科技強國的夙願。然而,由於“體製”上年齡的“卡線”,不得不無奈地離退休而告別科研和技術崗位,從而致使灼灼發華的聰明才智和不可多得的科研經驗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曆閑置沒有用武之地。但是,百廢待興的全國各行各業則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一個閑置,一個短缺,不僅在人才資源上造成巨大的浪費,而且嚴重地製肘著國家的發展與騰飛。一個沒有科學實力的國家很難繁榮強大,強盛不起來的民族很難昂揚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於是,具有高尚愛國情懷和為了民族的振興肯於獻出畢生精力的一批科技工作者,邁開充滿力度的步伐,鍥而不舍地通過召開座談會和調研等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拳拳赤子之心和言之鑿鑿的論據,贏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讚同,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其前身如上)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