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不禁想十多年前,采寫一個曾三次競選法國總統的著名法籍女華人。我曾不解地提問:既然您知道自己不可能競選上法國總統,為什麼還要不遺餘力?她直言不諱地說:“傲慢的法蘭西人從骨子裏瞧不起外族人,尤其是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我競選法國總統,就是要向高傲的法國人麵前求得一個證明:中國人不僅有膽量站在了法蘭西共和國的土地上,而且還有才智成為他們的總統!”
此刻,停立在“中國南方航空”牌匾前的我,真實地感受到那位敢於三次競選法國總統的女華人要力圖在法蘭西人麵前求得的證明,今天的中國不是以13億人的形象通過“南航”的縮影在神聖的巴黎凱旋門旁和香榭麗舍大街上矗立起一座同樣神聖的豐碑嗎?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隻有強大,在國際上才有地位,以及才有話語權。所以,發展確實是硬道理!“老伴,在‘中國南方航空’的牌匾前給我留個影!”我急切地向老伴一招手。
“好。”老伴心有靈犀地趕忙拿起相機,隨著閃光燈一亮,拍下我昂揚起胸膛的身姿。
心儀已久的巴黎聖母院
如果說我到巴黎最渴望一睹英姿的地方,不是震聾發饋的凱旋門,不是艾菲爾鐵塔,也不是盧浮宮,而手屈一指的是矗立於塞納河中西岱島東南端的巴黎聖母院。
之所以對巴黎聖母院的心儀已久,是大半生從事文學寫作的我於30年前讀過法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和之後又看過的同名電影。作品以誇張的手法和離奇的故事,塑造了道貌岸然的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吉普賽女郎愛絲美拉達和心地善良卻外貌醜陋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的形象,通過美與醜、善與惡的強烈對比,深刻揭示了宗教的虛偽和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和舍己為人。由於雨果這部偉大的作品,巴黎聖母院也在我心目中變得偉大。
當觸手可及的巴黎聖母院攝入我的眼簾,覺得與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科隆大教堂乃至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相比,無論從建築年代還是從建築規模,都算不上“偉大”。
這座巴黎聖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裏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曆時180多年。它的正麵有一對鍾塔,主入口的上部設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從外麵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鍾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進入教堂的內部,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麵就是天堂。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過去,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裏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據導遊講,這座巴黎聖母院,且不講與其他國家的教堂比算不上最壯觀的,就是與分布在巴黎市的一些教堂比也算不上頂尖的。那麼,是什麼使巴黎聖母院飲譽世界呢?是這座聖母院成就了雨果不朽的文學作品《巴黎聖母院》,還是雨果不朽的文學作品《巴黎聖母院》使這座聖母院變得不朽?
艾菲爾半身銅像前的凝思
作為巴黎“現代”標誌性名勝的艾菲爾鐵塔,設計者是法國著名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技術和文化方麵的成就,並建造一座象征法國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獨具慧眼的“籌委會”,在700多件應征方案裏選中了橋梁工程師艾菲爾設計的一座象征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鐵塔於1887年1月28日正式開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終於,1889年3月31日告成。艾菲爾鐵塔由於增添了廣播和電視天線,如今的總高度已達320米。這樣一座鋼鐵龐然大物,金屬製件有1.8萬多個,重達7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其氣勢如此之壯觀,其計算如此之精確,確實令人讚歎。
但是,據導遊介紹,艾菲爾鐵塔建成前遭到的種種指責與非議鋪天蓋地。其中遭到最大非議的話題,是在艾菲爾鐵塔周圍,均是折射巴黎古典美的教堂、博物館等,而通體彌漫“現代科技”水平的艾菲爾鐵塔,建成以後如鶴立雞群,因此覺得不倫不舉。
然而,現代文明與古典文明的對接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而人們對現代文明的認知與感悟則需要一個過程。艾菲爾鐵塔落成後,慕名而來的遊客一年比一年驟增。截止1989年,雙足踏上鐵塔的來自五大洲的遊客多達1.23億人次。進入二十一世紀,每年增加的遊客數以萬計。
我們文化之旅的成員在參觀艾菲爾鐵塔那天,每個入口處購票排成的人流足有200米長。有人粗略計算,其營業時間為每天9點30分至23點,約13個半小時。艾菲爾鐵塔四足安裝了四部電梯,每部電梯一次能拉送100人,從一層至三層的上下時間約為20分鍾。鐵塔下部為三層,到一層的費用是4.80歐元(每歐元與人民幣的比值大體為1:9),到二層是7.8歐元,到三層是12歐元,從三層到頂層不算,一天下來將是一筆多麼可觀的收入呀?難怪有的遊客說:艾菲爾鐵塔,等於巴黎的一座印鈔廠。難怪務實的法國人將艾菲爾鐵塔譽為“鐵娘子”和“放牧女”,並在鐵塔下為艾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我凝視著艾菲爾的半身銅像,舉目環視熙熙攘攘不惜花費一兩個鍾頭排隊和不菲的歐元參觀鐵塔的人群,由衷地感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果然如是。
梵蒂岡的述說
在小學時,老師提問世界上那個國家最小,同學們會脫口而出:梵蒂岡!
這次到梵蒂岡遊覽,的確感到其“小”。然而,卻又感到其“大”。
曰其“小”,是指梵蒂網是意大利境內的“國中之國”,麵積僅有0.44平方公裏(與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一樣大),人口1200人,常駐人口僅為540人,如果從國界的一端大踏步從另一端出國,耗時不過10分鍾。這樣一個彈丸之國,既沒有田野,沒有農業,沒有工業,沒有礦產資源;也沒有軍隊,僅有一支人員寥寥無幾的警衛在負責國家的安全工作和保衛教皇的安全及參加宗教儀式;連國民的生活必需品,如自來水、電力、食品、燃料、煤氣等統統由意大利供給。是否小得不能再小了?
那麼,曰其“大”,是指凡蒂岡為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梵蒂同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
其主權屬教皇。梵蒂岡為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教皇下設有教廷國務卿並設有10個聖部,每個聖部負責處理一項宗教專門任務。此外還有秘書處、法庭、專門辦公室等。這裏有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有馳名世界“價與天齊”、收藏豐富的梵蒂岡博物館,教皇官邸拉特蘭宮,綠草如茵的後花園。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文化瑰寶,是世界建築藝術的傑作,其中包含了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梵蒂岡還是一個大的國際金融托拉斯。它在意大利和許多國家有巨額的投資和大量的房地產,有“國際金融帝國”之稱。據西方報刊估計,梵蒂岡在北美和西歐國家的投資高達幾百億美元,它的黃金和外儲備超過100億美元。此外,它還有自己的貨幣、郵政、電訊、民政等機構。梵蒂岡最具向心力的是濃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聖彼得廣場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點,隨著教堂鍾聲響起,教宗在聖彼得大教堂樓頂正中窗口出現,向教徒們發表演說,教徒們無比虔誠的恭聽。還值得留意的是,梵蒂岡禁止遊客或當地居民在穿著上露出膝蓋以上的部位,以示對這座上帝之城神聖的敬意。據導遊說,許多天主教徒死後將全部財產獻給教皇,不留給他們的子孫。其信仰之威力,可謂之大。
信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的精神向往、追求、寄托與支撐,是與之不惜鞠躬盡瘁和英勇獻身的動力。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貧富不怕,災難不怕,就怕信仰的缺乏。沒有了信仰,則如同被螻蟻觸腐掏空的樹、柱、梁以及根基,不會昂揚屹立,屹立後也會訇然垮掉。
享有“天主教教皇之國”和“國際金融帝國”之稱的梵蒂岡,在向世人述說著一種什麼神秘莫測的天機呢?
結束語
此次歐洲文化之旅,對於我不啻饕餮了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其中包含藝術、文學、曆史、宗教、美學、哲學、建築、文物、商業、民俗、飲食、園林、交通以及現代科技等等。因此,旅遊是一部曆史畫卷和鴻篇巨著。應以極大的熱情而觀之,以學子般的求索而閱之,以高雅的趣味而覽之,以曠達的人生而賞之,以空靈的心境而遊之,縱目騁懷,一觴一詠,體悟百態,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豐富學識,憑添雅趣,並強身健體,是何等的風流!
以上幾則短章,或曰浮光掠影,或曰牽強附會,或曰偏狹乖張,或曰文藻枯澀,仍勿筆成文,以企就教於同行眾友。
寫畢於2009年3月2日,首次刊登在華業出版社出版的《歐洲文化之旅》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