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農村夫妻性病常識(2)(2 / 3)

(6)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生活工作接觸是不會傳染上艾滋病的,不必恐懼與艾滋病病人接觸。

什麼是淋病

淋病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簡稱。是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性病。多發生於青年男女。

淋病的病原體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離出的淋病雙球菌,因而淋病雙球菌又稱為奈瑟雙球菌(Neisseriagon—or—rh0eas)。淋病雙球菌呈腎形,兩個凹麵相對,大小一致,長約0.7μm,寬0.5μm。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革蘭染色陰性,最適宜在潮濕,溫度為35.5℃,含2.5%—5%二氧化碳的環境中生長。常存在多核白細胞內,橢圓或球形,常成雙排列,無鞭毛、無莢膜,對外界理化條件的抵抗力差,最怕幹燥,在幹燥環境中1—2h即可死亡。在高溫或低溫條件下都易致死。對各種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也很弱。

淋菌有菌毛,上有吸附因子,對人類柱狀上皮與移行上皮有特殊親和力,故易侵犯泌尿、生殖係統。淋病幾乎全是通過不潔性交傳染的。女性與感染淋病的性伴侶發生性關係,則淋菌很快侵犯女性的泌尿生殖道上皮而致淋菌性尿道炎、前庭大腺炎及宮頸內膜炎。青春期少女由於陰道黏膜抵抗力弱,偶可得淋菌性陰道炎。

什麼是梅毒

梅毒的病原體是一種螺旋體,醫學上稱之為梅毒螺旋體。梅毒螺旋體是一種小而纖細的呈螺旋狀的微生物,長度為5—20mm,直徑<0.2mm。它有6—12個螺旋,肉眼看不到,在光鏡暗視野下,人們僅能看到梅毒螺旋體的折光性,其活動較強。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樣細纖維束,其末端呈卷曲狀。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時,螺旋是規則的。因其透明不易著色,又稱之為蒼白螺旋體。

梅毒螺旋體是厭氧菌,在體內可長期生存繁殖,隻要條件適宜,便以橫斷裂方式一分為二的進行繁殖。在體外不易生存,煮沸、幹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劑(如升汞、石碳酸、酒精等)很容易將它殺死。

梅毒過去曾占性病的首位,危害最大。它是一種全身性慢性傳染病,梅毒、結核、麻風並列為世界三大慢性傳染病。梅毒患者的皮膚、黏膜中含梅毒螺旋體,未患病者在與梅毒患者的性接觸中,皮膚或黏膜若有細微破損則可得病。極少數可通過輸血或其他途徑傳染。傳染梅毒後2周至2個月內,在感染處出現一個硬的、無痛性的圓形結節。開始潮紅、濕潤,漸漸破潰、糜爛,形成潰瘍,即一期梅毒硬下疳。女性多見於大小陰唇內側和宮頸。男性多見於陰莖、尿道外口。同時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但不痛。如不治療,下疳在1個月左右能自然愈合。

什麼是軟下疳

軟下疳由杜克雷氏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

杜克雷氏嗜血杆菌的形態特點是短而細小,呈短棒狀,兩端較為鈍圓。長約1.5μm,寬約0.5μm。往往成雙平行排列呈雙鏈狀。此菌無鞭毛,也不形成芽孢,革蘭氏染色為陰性。大多數細菌分布在細胞外呈鏈狀排列,僅少數細菌可在細胞內呈團塊分布。人是它的儲存宿主。對溫度的敏感性很高,不耐熱,超過38℃時就很快死亡,幹燥及65℃時均可迅速死亡。但它的耐寒性能較強。

軟下疳臨床上有何特點

感染杜克雷嗜血杆菌後,經過1—10d,平均2—3d潛伏期,在男性的龜頭、包皮、陰莖、冠狀溝、包皮係帶等處;女性的大小陰唇、陰蒂、陰唇係帶、宮頸等處;其他如肛門周圍、會陰、股部、下腹、唇、舌、乳房及手指等處亦可發生,但較少見。在接觸部位發生炎性紅斑或丘疹,1—2d後變為膿皰,破後形成潰瘍,圓形或橢圓形,0.5—1m大小,潰瘍表淺,邊緣柔軟,不整齊呈穿鑿狀或潛行性,周圍輕度充血,基底覆以膿性汙穢滲出物,易出血,有明顯疼痛及觸痛,無硬下疳所特有的硬結。由於自身接種,周圍可出現2—5個或成簇的潰瘍。如未治療,潰瘍持續2—3周或1—2個月愈合遺留疤痕。

軟下疳除上述典型臨床特點外,尚可發生其他異型,如一過性軟下疳、毛囊性軟下疳、隆起性軟下疳、巨大型軟下疳、崩蝕性軟下疳、匐行性軟下疳及混合性軟下疳(即軟下疳與梅毒性硬下疳同時存在,各具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