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功能布局是根據遺址保護目標、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保護第一、優化開發、重點建設、限製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製定相應的政策和管理措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這是大遺址功能布局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基於大遺址區域現實的選擇,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必要舉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

第一,這是縮小區域差距的重要途徑。區域差距不是簡單的各區域之間經濟總量的差距,而是不同區域人民的收入水平、公共服務、生活水平的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最終目的是要使全體人民享有小康社會幸福生活。因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既要繼續支持遺址保護範圍與建設控製地帶地區發展經濟、做大“分子”,也要逐步促使這一區域的人口逐步轉移、縮小“分母”。

第二,這是從根本上改善遺址保護的重要舉措。大遺址區相當一部分的保護範圍生態境脆弱、經濟發展滯後,其自然狀況難以支撐現有的且不斷增長的人口過上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生活。因此,謀劃區域協調發展,要跳出大遺址保護範圍、行政區界限,用更廣闊的視野來考慮包括人口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問題。從根本上扭轉大遺址區環境狀況,必須按照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引導經濟布局和人口分布適應自然,逐步實現“一方遺址”與“一方經濟”、“一方人口”相協調。

第三,這是製定遺址區域政策和完善評價體係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我們對遺址區域經濟發展的評價基本上是按各級行政區劃進行的。這雖然有利於調動行政區的積極性,便於區域政策操作,但很容易導致不同發展條件的地區之間盲目攀比,並使對地區發展的評價和區域政策有失客觀。對經濟區,必須評價其經濟發展的情況;對遺址保護區,則不能把增加GDP放在第一位,主要應該評價遺址保護的情況。按功能區劃構建區域發展格局,據此製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打破了完全按行政區製定區域政策和評價地區經濟發展成效的做法,可以使地區評價更有針對性,使區域政策更加細致。

依據杜陵遺址空間分布格局、區域功能定位、規劃目標和重點,以及總體發展戰略和原則,將杜陵區域規劃為一心,二軸,三區,四帶總體結構。

6.6.1 一心

杜陵陵園遺址是杜陵遺址空間格局的核心。陵園的封土、城垣、寢園、陵廟和各主要叢葬坑是杜陵陵園祭祀文化的主要載體,因此它是區域的遺址文化的保護中心。隻有通過強有力地保護措施,才能確保遺址的原真性。

杜陵陵園祭祀文化是杜陵壟斷性旅遊資源的核心。通過對遺址資源內涵的深入挖掘,揭示遺址文化內容,在保持遺址原真性的前提下,通過建立不同模式的展示和標識係統,激活遺址的可視性,讓遊客通過對杜陵陵園祭祀文化遊覽感知,領略西漢中興帝陵陵園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