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漢杜陵區域功能定位
1.文物遺址保護功能
杜陵是我國考古工作者進行係統考古發掘的西漢帝陵之一,有比較完整考古資料。1982年秋季至1985年夏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開展了對漢宣帝陵和孝宣王皇後陵的陵墓、陵園、寢園及杜陵的陵廟、陵邑、陪葬坑和陪葬墓的考古勘查;並對帝陵陵園東門、北門遺址(二、三號遺址)和寢園的寢殿、便殿遺址(一、五號遺址),孝宣王皇後陵陵園東門遺址(四號遺址)和寢園的寢殿遺址(六號遺址),杜陵一、四號從葬坑(K1、K4)進行了考古發掘。
杜陵於1956年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西安市市長辦公會議決定成立西安市杜陵保管所,開始對杜陵實施有效保護和管理,管理所成立後對杜陵遺址實施了有效的管理工作,有力的保護了杜陵文物遺址。
由於杜陵遺址範圍大,又處在城市建設的邊沿地帶和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區域之一,其保護利用程度與文物保護和城市發展的需求差距較大,保護工作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促進區域文物保護、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妥善協調遺址保護區內的各項建設的基本關係,充分發揮文物遺址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其在區域發展中的首要功能就是作好文物遺址保護。隻有作好文物遺址保護工作,才能使本區域在今後發展中更具有獨特性;隻有作好文物遺址保護工作,才能使本區域在今後發展中更具有文化性;隻有作好文物遺址保護工作,才能使本區域在今後發展中更具有魅力。作好杜陵文物遺址保護並使之可持續和諧發展更是實現西安“四化”理念中的人文化的具體體現。
2.園林綠地功能
綠地與古文化遺址結合是保護文物遺址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西安城市綠地係統的顯著特色之一。綠地係統與曆史文化遺產的有機結合,不僅為公眾提供了眾多的綠色休閑空間,重要的是更好保護了文物遺址的本體和曆史環境風貌。杜陵以其獨特的生態優勢、區位優勢在未來西安城市綠地係統中將承擔更為重要的角色,也勢必成為建設“生態化”西安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杜陵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實施,不僅能有效的保護曆史文化遺址,而且能較好的改善西安生態環境質量。杜陵區域的保護開發建設應突出生態效益,保證遺產資源的永續利用,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
3.戶外休閑功能
隨著西安城市人口的增多、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戶外休閑活動的空間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於城市已有的園林綠地空間有限,不能滿足人們的戶外休閑需求。杜陵在遺址文化、城市景觀、生態建設等方麵有其獨特的優勢,其規劃建設完成後必將為西安城市居民提供一個高品位的戶外休閑旅遊主要目的地。由於杜陵生態建設中企業的參與是杜陵區域生態建設、旅遊項目和文物保護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市場屬性,隻要政府引導正確、管治得當,杜陵肯定能成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文物保護與生態綠地建設的典範,也是西安“四化”理念市場化的客觀要求。
4.人文旅遊功能
建設“國際化”、“人文化”西安的主觀要求與杜陵曆史文化遺產的客觀地位,有條件把杜陵區域建設成西安世界曆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旅遊目的地的主要組成部分。讓國內外遊客通過杜陵的遊覽,從特定的方麵了解中國社會演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形成和古代中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這不僅會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增加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與融合,而且能促進經濟技術、文化教育等多方麵的國際合作,帶動城市建設、相關經濟領域和服務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