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遺址由遺存及其環境組成,遺址環境與遺址本體是不可分割的,從環境考古學的角度來說,保護環境與保護遺址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大遺址外圍的自然生態環境是遺址本體生成和延續的客體條件,正是由於其特定的生態環境,造就了不同類型的古代文明。大遺址保護與展示中,不可忽視外圍的自然景觀。通過大遺址的內部環境分析,可以探討遺址地先民生活環境與生產環境的關聯,可以探索古代城邑的結構和布局,從而提高對該遺址的理解和認識。

整治遺址的周邊環境,對其生態環境進行恢複建設,不僅提高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阻斷了現代化建設對大遺址的衝擊,而且也提高了大遺址的審美程度,使人們能夠在幽雅的環境中體會曆史變遷的滄桑。許多研究成果表明,森林、綠地將成為城市最大的天然氧氣庫,它所產生的社會生態環境效益是非常可觀的,對現代化城市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例如北京將城市綠化、環境建設與皇城根遺址保護相結合,建成了皇城根遺址公園,不僅美化了城市、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而且更有利於遺址的保護。

5.3.1自然環境特征生

杜陵塬為黃土台塬地貌,由第四紀風成黃土堆積而成,土壤類型為黃土性土類、黃?土亞類,土層深厚,N、P、K含量較高,疏鬆軟綿,土壤質地雖然幹旱但是不貧瘠,適耕期長通透性好,適宜種植抗旱耐瘠的生態及經濟林。海拔450-590.8m,高出?河河床65-150m。由北向南可分為一、二級台塬,地形起伏不平,差懸殊。坡度在5°―25°之間,塬麵切割破碎,崗丘、窪地相間。塬畔衝溝發育,地薄缺水,水土流失嚴重,是植物生長的主要障礙因素。本區水資源的主要來源是大氣降水,東邊雖臨近?河,但河流切割較深,提水困難,豐涸懸殊,夏季幹旱時水量不足,再加上地形限製不能儲水調節,所以隻能以利用地下水為主。

區域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幹濕分明。冬季冷而幹燥,夏季炎熱多雨,春季氣溫變化大,冷空氣頻繁,冬季濕涼,秋淋明顯。平均年日照時數2026.8h,日照百分率46.3%,年輻射總量為111.40kcal/cm2,可見規劃區內光照和輻射比較充足,足夠滿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平均氣溫13.3℃,平均最高氣溫19.2℃,平均最低氣溫8.6℃,極端最高氣溫41.7℃,極端最低氣溫――20.6℃。年平均無霜期208天。>10℃有效積溫為4349℃,熱量資源非常豐富。年平均降雨量584.9mm;年最大降水量840.6mm,年最小降水量346.2mm,夏秋季雨量充沛,冬春幹旱少雨,7、9月降雨量最多占全年降水的34.4%,綜合分析自然環境的各類要素,本區域對發展觀光農業有十分優越的條件。

5.3.2林地生態景觀

1.生態建設現狀

為實現西安市委、市政府“四化”的建設理念之生態化和雁塔區“建設西安新城市,樹立雁塔新形象”的戰略目標,探索建設生態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的遺址保護模式,徹底改善西安市東南區生態環境,促進雁塔經濟快速發展。雁塔區從2001年開始在杜陵塬地區實施了萬畝都市森林項目,已建成生態經濟林11000畝,其中生態林5600畝,果林5200畝,種植各類苗木160多個品種,達540多萬株,形成了千畝示範生態園、千畝銀杏林、千畝柿子林等。項目的實施對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限製了區域發展。規劃區內的主要景觀樹種包括:銀杏、楊樹、柳、雪鬆、櫻花、水杉、欒樹、金絲垂柳、五角楓、紅葉李、小葉女貞、玉蘭;經濟林樹種:柿子、葡萄、櫻桃、桃、石榴。

2.生態景觀評析

杜陵除了大型封土及部分陪葬墓封土存在外,其餘土地都被村莊和耕地占有。雁塔區政府在杜陵區域實施的萬畝生態林建設也已初具規模,顯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改變了傳統的農耕景觀,使生態環境景觀逐步向良好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