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門前有唐代石獅一對,其形頭小身大,頂部平緩,前腿直立,溫厚敦樸。
藏經閣之北,前後院之間有釋迦殿,它是寺內的主殿,創建於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殿麵闊、進深均三間,平麵呈方形,單簷歇山頂。殿前簷當心間裝板門,兩次間為直欞窗。前簷當心間的門框、地栿都用青石雕造,上刻有花卉紋飾,刻工精細,表現了宋代石刻藝術的精湛技藝。簷柱均為方形抹棱石柱,石柱、門框上刻有宋代題記,是大殿建年的確切記載。柱頭鬥拱五鋪作,單下真昂,昂作批竹式,補間不設鋪作隻有隱刻,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築中一種古老的做法。大殿梁架結構采用徹上露明造,整體用材碩壯,保持了典型的宋代風格。
釋迦殿現存宋代彩塑四尊,位於殿內寬大佛壇之上,釋迦佛居中,兩側分別有二弟子、二菩薩,是典型的一鋪五尊布列方式。佛身著通肩袈裟,頭飾螺髻,麵相方圓,大耳垂肩,左手垂放膝上,右手已失,結跏趺坐於蓮台上,蓮瓣較薄,計分三層。蓮台下為八角束腰須彌座,束腰間柱內塑有負重力士。佛後未設背光而利用扇麵牆作為屏牆,繪有花鳥古畫。佛側原塑阿難、迦葉二弟子像,現僅存阿難站像一尊,神情虔誠,體態健美,宋塑風格顯著。文殊、普賢兩尊菩薩相對而半跏趺坐於蓮座上,神態寧靜,衣飾相近,皆頭飾高髻,身著帔帛,裳裙上飾以瀝粉貼金,垂裙披覆於蓮台上。該組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諧,一改唐塑寬胸細腰之手法,腰、胸尺度已趨於一致。雖經後代重妝,但衣飾、造型仍不失宋塑風格。整組造像布局錯落有致,更顯場麵莊嚴肅穆。
釋迦殿前有經幢左右各一,鐫於唐開成四年(839年)。下施須彌座,幢身平麵為八角形,前書《佛頂尊聖陀羅尼經》並讚序,鄉士趙洞徹撰序並書,文用駢(pián)體,辭頗工雅。後書“唐開成四年己巳五月十日建立”。幢身之上再施須彌座一層,飾寶妝仰覆蓮花。第二層幢身八麵均飾精美線刻畫。幢頂施寶蓋、蓮座、仰蓮和寶珠。
殿前東西廂分別是羅漢樓和地藏樓。羅漢樓位於東廂,二層建築,上層的梁架、鬥拱保留有宋代風格,梁架上尚存有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題記。下層為清代建築。
羅漢樓二層內存宋代彩塑廣法天尊與十六羅漢一堂。廣法天尊是佛教住世間諸羅漢的統領,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命令常住人世濟度眾生的使者。該組塑像廣法天尊居中,高1.7米,頭戴花冠,肩披大巾,腰圍羊腸大裙,胸飾瓔珞(yīngluò),右腿盤曲,左腿下垂踏於蓮台之上,麵相飽滿,神情閑適。兩側分別為金童、玉女脅侍。其東西分塑16羅漢,高約1.4米,形神兼備,塑像注重內心世界的刻畫,極富寫實風格,麵形特征為圓方臉、高鼻梁、眉弓隆起,具有北方人的形象特征,是宋代宗教藝術走向世俗化的較早作品。該組彩塑在明代時曾經重妝。
羅漢樓樓下保存有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羅漢碑記》一通,鐫刻有十六位住世羅漢和五百羅漢的名號,其中五百羅漢的名號,為我國現存記載中年代最早的一例,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與羅漢樓相對的西廂為地藏樓,建築風格形製與羅漢樓相同。二層內塑地藏菩薩和十殿閻王。地藏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之一,統領十殿閻君。十殿閻君也稱十殿閻王,是佛教所傳的十個主管地獄的首領。這組塑像同樣是宋代彩塑,經明代重妝。地藏菩薩結跏趺坐居中,頭戴花冠,手執寶鏡,麵形俊朗,神態安詳,威嚴中流露出對人間的悲憫。菩薩兩側分別立有閔(mǐn)公居士和道明和尚,神情都極為敬畏虔誠。十殿閻王均作帝王裝,個個頭戴王帽,身著朝服,手執圭板,神情凝重,傳神地表現出佛法的威嚴。與表情嚴肅的地藏和閻王相對的還有一尊金剛力士,麵目猙獰,手執法器,青筋暴突,全身肌肉誇張性突起,令人生畏。整組彩塑個性突出,動靜結合,渲染出濃厚的佛教氣氛,具有十分感人的藝術力量。
中軸線最北端是大雄寶殿,它背依崖壁而建,早年建築已毀,唯留月台、台基和石柱,其中石柱上有“泰和元年十月十八日施”字樣。1996年,國家與地方共同投資修繕,大殿恢複一新。修複後的大殿,麵寬三間,進深六椽,殿內塑金妝一佛二弟子。
在寺後院大雄寶殿前,生長著珍奇的“子抱母”古柏。母柏樹徑3米,總高達27米,早已幹枯,子柏樹徑1米,總高達24米,緊緊纏繞母柏,生機勃勃,枝葉繁茂。相傳在古代,母柏枯槁,寺僧準備次日將其砍伐,誰料一夜間在其身旁長出一株幼柏,將枯柏緊緊纏繞,寺僧見之,以為神意,故不再伐,從此便給寺院留下了這一奇景。民間因而傳為佳話,並附以許多神奇的故事傳說。遊人見之,無不驚歎稱奇。有人曾在樹下有感而發,口占一絕。是曰:“子柏抱母緊相攀,相依為命共暑寒。長思青蓮多情柏,羞熬人間不肖男。”
在“子抱母”古柏之前,有銀杏樹兩株。東為雄樹,樹徑5米,高約25米;西為雌樹,樹徑4米,高與雄樹相當。銀杏樹俗稱白果樹,正名公孫樹。它是史前期古老樹種的孑遺(jiéyí)植物,在古生物學中所說的史前期“三疊紀”、“侏羅紀”時期生長最為茂盛,因此被植物學家稱作“活化石”。其樹木生長緩慢而生命力極強,其果實為青白色,是珍貴的藥材。青蓮寺內的這兩株銀杏,每年夏秋兩季枝葉繁茂,遮天蔽日,雌樹還可收獲白果百餘斤。
在青蓮寺東側有一天然石壁,巋然屹立,高約20餘米。下部怪石崢嶸,頂上卻平若砥礪。頂上麵積呈條狀,寬不足3米,長10米有餘,西南壁部刻“擲筆台”三個大字,相傳為當年慧遠法師擲筆之地。據說慧遠法師至鄴學法回高都,於丹河之濱的硤石山腰創建寺廟,故取名“硤石寺”,也就是最初的青蓮寺。在這裏,慧遠一邊講經說法,一邊為《涅槃經》精心注疏。曆經數年,《涅槃經》終於完成。為了證明自己注疏準確可靠,他決定求上天驗證。吉日,慧遠捧書持筆沿山徑而上,當他來到這塊兀立山腰的石壁前時,決定在此告天,於是攀上石頂,將書筆對天奉上,跪拜焚香,仰天高呼:“吾注涅槃經現已功畢,若疏義契理,筆當駐於空矣。”然後擲筆蒼天,此筆果真在空中停留。於是後人就稱此天然石壁為“擲筆台”。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有詩詠歎此事:“高僧雲臥到蓮宮,台上傳經寫色空。落筆山頭乘鶴去,老鬆猶響雨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