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國勝境青蓮寺(2 / 3)

慧峰大師塔建造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是一座精美的唐代單層石塔。原在古青蓮寺西石崖下的台地上,1996年,因丹河泛濫而遷於寺之西側。

該塔平麵八角形,塔基為三層疊澀的束腰須彌座,上下層各雕仰覆寶妝蓮花,束腰部分雕有人物花草等圖案,所雕人物圖案題材為伎樂天。有的歌舞,有的奏樂,樂器可見有吹奏的排簫、橫笛,有擊打的腰鼓、手鼓、鈸,還有彈撥類的,是當時澤州地區民間器樂演奏形式的真實再現,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民俗價值和文物價值。另外還雕有形象奇特的迦陵伽鳥。迦陵伽鳥,人麵鳥身,見於《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迦陵伽鳥在大海渚。彼諸眾生,若有觸彼迦陵伽鳥者,即得遠離身諸疲勞,亦離饑渴並諸憂惱,受最第一無極快樂。……”其上又置圓形束腰蓮座。塔身為八角小亭,轉角處作三節束蓮柱,普柏枋下又雕垂幔紋。塔身正麵開一方門,後麵刻有“唐故先師和尚,汝州襄城縣人,俗姓賀蘭氏,法號慧峰,於中和戊申歲八月二十八日遷化去。乾寧乙卯年建造靈塔。十月功畢後記耳。弟子及功德主玄藏、弟子玄悟……”乾寧乙卯年,即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塔身上為八坡水式的塔簷,簷角略微翹起,稍有一點弧形。塔刹共四層,逐層雕作山花蕉葉、圓形刹座、二個雕刻蓮瓣的寶珠壘砌的刹身、葫蘆形的刹頂。

全塔造型優美,比例適度,雕刻精致而又細膩,反映了唐代建築與雕刻相結合的高度水平,是晚唐石塔中的傑作。

塔,造型優美,裝飾華麗,是明代喇嘛塔中的精品。傳說,無論太陽東升西落,還是正當中午,該塔都無塔影,所以俗稱“無影塔”,這是該塔的一大奇觀。

在古寺東側還有一座建造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的覆缽式的藏式舍利塔。該塔通高20米,塔座為青石砌築的須彌座,座上沿八角各雕一個龍頭,座身八麵均雕仰覆蓮瓣和花卉圖案。塔身為青磚砌築的甕形覆缽,缽上南向辟一券門,內為八角形的塔室。室內北部有一磚砌佛壇,佛壇二層,前層置一彩塑臥佛,極為精致;後層置一尊彩塑觀音和兩尊侍者像。佛壇後還有造像碑一通,四麵浮雕佛像六十八尊。碑頂還置一石刻蓮座,其上又置結跏趺坐的佛像一尊,後麵還有華麗繁雜的背光作為映襯。覆缽上置十三級相輪,二者和諧統一,渾然一體。相輪上為雕飾華麗的圓形寶蓋和一覆缽式的小塔作為塔頂,可惜已毀,僅留下一根木質刹杆。這一覆缽式的磚古青蓮寺原本一進院落,近年來,在對古寺進行全麵修繕時,在原有建築東側擴建一所院落,將明代藏式塔圍於院內,這樣一來,更有利於保護,方便管理。又在寺外開辟一小型廣場,既惠及遊者,又合乎佛意。古老的寺院從整體風貌上則更加規整、更加莊嚴。

新青蓮寺

出古青蓮寺往北,沿山徑步道曲折上行約500米,即到新青蓮寺。新青蓮寺,名“新”卻不“新”,稱其“新”隻是針對“古青蓮寺”而言的。事實上,它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創建了。

唐代大和二年(828年),因為僧徒眾多,古寺難以容納,在這裏創建了上院。百餘年後,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上院被賜名“福岩禪院”,下院仍為古青蓮寺,兩寺分立。明代恢複青蓮寺之名。

新寺自唐代創建後,在宋初進行了大規模重建,現存主體建築大多為宋金遺物。寺院的主體建築依山勢而建,中軸對稱,每個院落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空間組織富有變化。在通往寺院的山路上設置有七座過街門樓,稱為七星樓,這種層層引導的布局設計方式,構成佛寺建築的序幕。主體建築沿南北中軸線分為三進,由南而北為天王殿(山門)、藏經閣、釋迦殿、大雄寶殿,兩廂羅漢樓、地藏樓,施房、僧舍左右對稱。寺院東側的崖壁和山峰上,建文昌閣、款月亭、城牆等建築,構成東路屏障。寺西有偏院。整組建築和諧協調,將自然和人工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典型的園林式佛寺建築群。

寺前有一坪台,坪台兩側有對稱二閣。坪台北側居中建山門,單簷懸山頂,三開間門廊式。山門兩側各有掖門,左右是高達三層的鍾樓、鼓樓,歇山頂,樓角飛翹,靈秀典雅。山門、鍾鼓樓、東西閣原建築已塌毀,現存建築乃1986年複修。

香客遊人自掖門入寺,在倒座位置,即山門的後立麵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是佛教的護法神將。他們住在“六欲天”的第一重,也是離人間最近的“四大天王”。佛經說,四大天王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裏聳立著一座犍(jiān)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高336萬裏,“四寶所成,東麵黃金,西麵白銀,南麵琉璃,北麵瑪瑙,天王各居一山”。

佛教傳入中國後,四大天王的形象也被徹底漢化了,皆為中國古代武將打扮,而且將四神賦予了中國式的寓意,“輔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風之相,護國它民,掌風調雨順之權”。橫眉怒目、凶猛威武的佛教護法天神,被中國老百姓賦予十分美好的理想寄托,表現了我們民族的一種傳統心理。

與天王殿迎麵而立的是藏經閣,創建於唐代中和三年(883年),現有的木構件多數是宋代的原物,部分鬥拱上麵還保留著宋代彩繪的痕跡。這座閣整體是單簷歇山頂二層樓閣式建築,麵闊三間。藏經閣是寺院的“圖書館”,據記載,宋代時這裏就貯藏著佛教的藏經,金元時期,藏經七百函,合五千多卷,年深日久,又幾經戰亂,現在全部散失。另據《石門雜著》記載,青蓮寺還曾藏有西藏貝葉真經,後因“寺僧不善珍藏,為蠹(dù)魚所蛀,簡帙(zhì)錯落,不可譯”。

藏經閣下層為彌勒殿,殿內中央塑大肚彌勒佛,轉過彌勒身後則是麵北而立的韋馱像。

大肚彌勒是將彌勒按照僧人的規格來塑造的。傳說五代後梁嶽林寺(今浙江奉化)有個僧人名叫契此,號長汀(tīng)子,他身材矮胖,笑口常開,常常背著一個布袋行乞,點化世人,最能預測凶吉禍福,人稱“布袋和尚”。他圓寂前留下詩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認為他是彌勒佛轉世,是彌勒佛的化身,便將其供於天王殿中,其塑像則多以布袋和尚為原型,身著僧裝,袒胸露乳,大腹便便,手持佛珠、布袋,笑口常開,令人感到特別親切。

再來說說韋馱。據說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將,幫助管理所屬各處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眾大將中居首位的便是韋馱。他本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八個將領之一,佛教經傳說他是諸天之子,主領鬼神,如來欲入涅槃,佛弟子(韋將軍)護持瞻部遺法。韋馱親受釋迦法旨,要在南瞻部洲(佛經中所謂四大部洲之一,中國在此洲),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