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名山
中華民族自古崇拜“日”、“月”,我國大多數名山大川都是以“日出”著稱,而玨山則獨以“賞月”聞名。玨山自古就是以“玨山吐月”為主題的祭月、賞月勝地,素有“中國賞月第一山”、“玨山月、天下奇”、“月是玨山明”的美譽。
據青蓮寺宋元符元年(1098年)石柱題記記載:澤州通判段約同晉城令耿敏、縣尉黃叔敖等“步月臨流,傳觴賦詩”。金代狀元李俊民在中秋節遊玨山賞月有“山吐三更月,鬆搖萬壑風”的詩句。金代澤州刺史許安仁在中秋節遊玨山賞月留有“今宵擲筆台邊月,來照幽人物外遊”。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摩崖碑刻記載曰:“每歲中秋,月從玨山所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創建玨山一天門記》碑文記載有:“俗傳每年八月望,月忽自中出,謂之玨山吐月,亦遊觀之勝景也。”“玨山吐月”,早在明代時就被列為“澤州八景”之一,後來,當其他七景漸次被歲月湮(yán)沒,不複存在時,“玨山吐月”仍穩居晉城四大名景之首,直到今天,依然是晉城地區的遊觀勝景。
“玨山吐月”勝景尤以八月中秋為最佳。到時候,請你來看看玨山的月亮。夜幕深降,一輪乳白色滿月已掛在了山頂雙峰間,也許不是傳說中的那樣,不偏不倚,正當雙峰之中,可那又何妨。似銀盤般的滿月,靜若處子,明亮而不耀眼,外露卻不張揚,默默地展示著自身的無限魅力,靜靜地掛在山巔,冷冷月色中隱隱透出的一股子孤傲氣韻,默默地向四下裏彌漫。白日裏清晰的峰巒,此時是山嵐氤氳,縹緲悠遠。玨山籠罩在一片神秘的似煙非煙、似霧非霧的柔紗幔帳之中,雄渾的山體此時朦朧輕柔,風情萬種,完全是一種婉約的風範。
一千年前,大略也是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月明,一代文豪蘇軾有感而發,欣然吟詠:“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西方文論家埃米爾曾說過:“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中國自古也講:山水是人心的外化。“月亮代表我的心”。若有千個“我”,便有千顆“心”,是否也會有“千顆月亮”?當年的東坡居士如若得見“玨山吐月”,又會是哪般心情呢?
青蓮寺的款月亭,原來是觀玨山吐月的最佳地點,然而,隨著曆史的變遷,地球的變化,如今的八月中秋夜,在款月亭是看不到這一自然美景了。據說,現在觀月的最佳位置是在青蓮山的半山腰上方。難怪清人董緒在《玨山詠月》中會發感慨:“怪來秋月因何事,不向從前峽裏明。”(清·董緒《玨山詠月》)
天門竇開
站在停車場昂首仰望,沿著山坡陡直而上的石階以及崖石上的長廊、崖畔的蒼鬆,有天門座座矗立其上,靈動欲飛,令人景仰。
玨山共有三道天門,象征道教的三清之境。三道天門依次由西南向東北,由低到高,有360餘級依山淩空、陡然直上的石階天梯相連。這是由前山登頂的主要通道,天門與天門之間均有石階相連接,形成了玨山主峰的重要景觀。
在天門之前,第一所建築是魁星閣和黑虎殿。
自停車場攀登,矗立最前端迎接你的便是“玨山勝景”小牌樓。過此可見雄偉氣派的魁星閣端居高台。魁星閣為標準的重簷十字歇山頂亭式建築,疊拱飛椽(chuán),雕梁畫棟,描紅覆綠,流光溢彩。
黑虎殿位於魁星閣後左手方,五開間,前置走廊,額枋(fǎng)彩繪金龍,鬥拱朵朵僅施於柱頭,無補間鋪作。殿內有黑虎神洞,為天然岩洞,洞口雖小,而其深莫測。
一天門位於半山腰中,在緩坡與陡崖相接之處。此門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破“四舊”時遭毀壞,1991年依原址重建。現在的一天門為石拱門,拱券之上雕刻二龍戲珠圖案,其左右石砌基座,外觀仿須彌座,束腰部位同樣雕飾龍紋,手法細膩,技藝精湛。轉角處各雕一力士像,古拙敦厚。門券之上嵌有“一天門”石匾一方,雖乃重建時新置,卻不失質樸風韻。門洞內左右牆壁中嵌有明嘉靖三十五年所鐫(juān)石碑各一通,右為《創建玨山一天門記》,詳細記載了一天門修建的年代、規模以及“玨山吐月”的來曆等。左邊一通是功德碑,詳細記載了當時修建玨山一天門的捐資者,上至皇親宗室,下至尋常百姓,筆筆在錄。
一天門內,有一平台空間,正對天門建有財神殿,麵闊三間,殿內供奉五路財神。該殿同樣是在原有舊址上複建的,四根簷柱下的柱礎均為明代遺留,左右兩個是六極對稱陰陽柱礎,精雕虎、獅、麟三獸,頭尾穿插於幾凳式礎身的壺門之中,造型別致,活潑可愛,意趣盎然。中間兩個是獅馱柱,獅鬃卷毛,一絲一毫均細雕精刻,獅背披著長方形錦鋪,側麵錦鋪上浮雕古裝人物,栩栩如生。殿內三麵牆壁均有壁畫,構圖嚴謹,人物逼真,妝飾華美,色澤鮮亮。院內右廂是六瘟神殿,內塑六瘟神像:周信、李奇、朱天麟、楊文輝、李平、陳庚,是古時人們尊崇的禳災祛病的神靈。
過一天門,沿石階天梯繼續攀登,便到了二天門。二天門門洞兩側塑有馬勝、趙公明、溫瓊、嶽飛四大元帥的塑像。二天門扼(è)守玨山咽喉,據險而築,饒富險趣。於此佇立,麵對曠野,前瞻深壑,右顧梯田,群峰似濤,山色如黛(dài),不禁讓人想起韓愈的名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送桂林嚴大夫同用南字》)
過二天門上行不遠,有一座兩層閣樓,即為三天門。下層門洞內雷公、電母壁畫。上層為涼台,為遊人納涼小憩和遠眺觀景之處。進入三天門,沿山脊東行,便可到達靈官頂。
玨山四頂
玨山四頂指玨山主峰的靈官頂、西頂、正頂(東頂)、南頂。靈官頂、西頂、正頂依山勢由西向東大致為“一”字型排列,南頂位於正頂東南500米左右。
靈官頂:過三天門東行數十步便到靈官頂。上建靈官殿,三開間,單簷歇山頂,琉璃瓦鋪。殿前東西兩側有對稱的台階與院相連,台階中央雕有雙龍戲珠圖案,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台基正麵有飛龍浮雕石一塊,更顯靈官殿之威嚴。殿宇四周有堡式圍牆。殿內塑有真武大帝的護衛靈官神,褐麵獠牙,身著盔甲,手持鋼叉,眼睛暴突。靈官殿南下方,西頂西門外有保子娘娘殿,目前在建中。
西頂:過靈官頂東行30餘米,便到西頂。頂上依山勢建有真武宮、文昌殿、麒麟門(又叫南天門)等。主體建築均坐北朝南,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站在麒麟門遠眺,“一覽眾山小”。門內依山勢的回轉起伏,建有夾牆複道,曲曲彎彎,方石墁地的院落,南邊左右各建鍾樓、鼓樓,擊之則萬山回應。
北麵中央建真武殿,其始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記載,明嘉靖八年(1529年)曾有過重修。真武殿麵闊三間,進深六椽,當心間設隔扇門,兩次間為隔扇窗,前出走廊。單簷歇山頂,簷下鬥拱層疊,有彩繪及木刻裝飾,華麗多姿,輝煌自就。
殿內設高大精巧的木雕神龕花罩,各種題材、各種技法的雕刻遍布其上,既有龍、鳳、麒麟等神物,亦有花、草、蟲、鳥等常物,題材多取自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又有著濃鬱的地方風韻。
花罩之後正中塑真武神像,龜、蛇二將分侍左右。真武大帝正襟危坐,披發赤足,顏如冰清,頭戴王冠,身著龍袍,神態怡然。龜蛇二將為執旗捧劍的武將形象,戴盔貫甲,衣帶飄垂,威武莊嚴。殿內周壁繪製壁畫,工筆重彩,線條流暢,人物傳神,疏密有致,濃淡相宜,將虛緲的神話傳說故事表現得活靈活現,天上人間,亦幻亦真。
文昌殿建於真武殿西側下院,始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記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曾重新維修。整個建築為磚木結構,麵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頂覆琉璃,簷下三踩重昂鬥拱,前廊柱礎為原址遺留。院內南側砌築圍牆,牆體內嵌有十二生肖石雕,均為人物與動物組合圖案,生動可愛。此院西通靈官頂,東側有台階可登臨真武殿,東南角曲折至麒麟門。
麒麟門原為清嘉慶四年(1799年)所修。近兩年對其又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新麒麟門為石質結構,二層,下為石砌高台,中開拱門,左右設琉璃質麒麟照壁各一(“麒麟門”因此得名)。其二層上分建鍾樓、鼓樓,四柱撐頂,樓角飛翹,遠觀如鴻雁之展翅,若鵠鵬(húpéng)之翔翱。
麒麟門外有斜坡台階,兩旁有護欄與鐵鏈,這就是太子坡。太子坡相傳是淨樂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玄武大帝十五歲入武當山修煉時最初居住的地方,又因其意誌不堅在返回家的途中,被紫氣元君用“鐵杵磨針”點化,複又上山修煉,最終修得正果。到後來,凡是供奉真武大帝的地方,往往總會有一道太子坡,玨山也同樣如此。
西頂與東頂之間,過月亭的下方,建有月光娘娘殿一座。
東頂:又名正頂、金頂。東頂建築依山勢跌宕錯落,逐層抬升。最下層在步道旁建有關帝殿三楹,坐東麵西,單簷懸山,左有步道往通西頂、南頂,右有台階可達東頂之巔。
二層平台上有雙王莊三山會石砌窯洞一座,洞口摩崖石刻滄桑古雅,因石質不佳,再經百餘年來的雨蝕風侵,字跡已模糊難辨,遺憾又可惜。
再往上在第三層平台處,左右建有兩所敞廊,塑三十六天將的其中兩位:辛元帥辛江和鄧元帥鄧成,像為木雕,整體結構勻稱,英姿凜然。廊內壁上嵌有石碑數通,記載著一些往事、一些曆史。
穿過該層平台北麵的石門拱洞又達一層,迎麵立有高達三米的台基,左右是王鏐的功德碑與記述碑。深深藏於碑亭,巍巍立於聖境,可見其重要性。門洞之上建有三官殿,寬三間而深一間,東西山牆上均開門可以進入,殿內三官像坐北麵南一字列於神台之上,雖然殿內空間略顯緊促,卻絲毫未能影響其繁盛的香火供奉。
玄帝殿位於東頂最上端,建在約一米高的台基之上,麵闊三間,進深四椽,重簷歇山頂,黃色琉璃瓦鋪頂。鬥拱五踩,飛簷挑角,風鈴時響,渺若天外。殿內方形藻井,繪飾團龍。東、西、北三壁繪有三十六路文臣武將、雷公電母的五彩壁畫,畫中人物線條流暢,技法精湛,文臣麵容慈善,羽衫飄逸;武將高大威猛,氣勢逼人,是難得的精彩之作。正中神台端坐玄天上帝,雙腿下垂,雙手撫膝,披發低目,身周龍頭四出。兩旁侍立周公、桃花女。
殿前左右兩翼分建鍾樓、鼓樓各一,晨鍾暮鼓,響徹瓊宇,彌漫山林。玄帝殿的背後便是著名的舍身崖,“深不可測,望之慄慄(lì)逼人”。另有“圭(guī)石一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為直心石,俱為玨峰點綴”。
南頂:玨山雖以道教為主,但由於當地三教合一的信仰十分流行,因此在南頂建有一座慈雲閣。相傳,此處曾生祥雲觀音菩薩應現,因觀音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故在此修建樓閣,名曰慈雲閣。閣為二層(外觀三層),下建三米高的石砌台基,十字歇山頂,鬥拱層疊,樓角飛翹,鳥革翬(huī)飛,高峻靈秀。閣內一層為觀音殿,供奉南海觀音、小龍女、善財童子,殿外東西山牆隨奉送子觀音和藥王孫思邈;二層為三教殿,奉佛、道、儒三教創始人。閣外四周施以圍廊,可環望四野,觀眾山朝拱,看草色雲蒙。仰天長嘯,吐故納新,其樂無窮。
慈雲閣前有彌勒殿,中間塑有彌勒像,笑態可掬,使人不禁有“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之感。相傳清嘉慶年間,當地一富紳來此為父祈福,歸去父之陳疾不日消除,富紳重返玨山,重塑彌勒金身。雖為傳說,但玨山之靈驗,非言語可表。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來玨山祈福而獲福之人也不在少數。因此,玨山也成為晉、豫兩地的一座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