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問道玨山(2 / 3)

王靈官為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糾察天上人間,除邪祛惡,不遺餘力,王靈官常被用來鎮守道觀,守護道法,其作用相當於佛教中的韋陀。於是在民間老百姓稱讚曰:“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西頂上有真武殿、文昌殿。

真武殿內塑真武帝君、龜蛇二將。龜蛇本為真武之形象,真武大帝在明初大抖威風以後,一躍而為道教大神。一些經書還編造真武或金闕真尊化身。

關於龜蛇二將的來曆,《北遊記》中說得更有意思。說這龜蛇二將是真武大帝的腑髒,也就是肚子和腸子變化而成的。真武大帝(當時為淨樂太子)當年修行時,漸入仙道,但未去五髒六腑。妙樂天尊顯神通,把兩個瞌睡蟲放在真武身上,真武睡去不醒。天尊即命一神將剖開真武肚子,將其肚、腸取出,放到岩下,用石蓋住。然後將衣衫一件放入腹中為肚,用線縫合,將還魂丹放入真武口中。真武醒來,自覺身輕,雜念全除,遂成仙道。真武大帝成仙後,這腸子和肚子沾了靈氣,變成龜蛇二將,隨侍真武左右。

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相傳張亞子是個孝子,對母親極其孝順。在晉朝為官,不幸戰死。死後,百姓給他立了一座廟。最初,他是被當做雷神祭祀的,以後逐漸成為梓潼地區的重要神明,叫“梓潼神”。宋元道士假托梓潼神降筆作了所謂《清河內傳》,說他生於周初,後來經過七十三代,西晉末降生於四川,為張亞子,成為梓潼神,並說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

唐代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傳說梓潼神在萬裏橋迎接玄宗,李隆基便封其為左丞相。後來唐僖宗因避內亂亦入蜀,封梓潼神為濟順王。相傳梓潼神還幫助唐朝軍隊平息過叛亂。由於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長,從一個地方小神而成為全國性的大神,並逐漸與文昌神合二為一。

文昌,本是星官名,包括六顆星,即鬥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將其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又將其尊為主宰功名利祿之神,又叫“文星”,民間俗稱“文曲星”。隋唐科舉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士人頂禮膜拜,說什麼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因文星和梓潼神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二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兩側,塑有兩位童子像,這兩位童子,即是我們常常聽說的“天聾”、“地啞”。人們為什麼要在文昌帝君身旁安排這樣兩位侍從呢?這當中也自有其原因。

《曆代神仙通鑒》中稱“梓潼真君道號六陽,每出駕白騾,隨二童,曰天聾、地啞。真君為文章之司命,貴賤所係,故用聾啞於側,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機弗泄也。”原來,這是在掌管文人仕途命運的神明身旁,特別安排了兩個聾啞人,為的是防止向凡人泄露秘密。這其實反映了士子們對考官們的極端不信任和對科舉場黑幕的憤懣之情。

在文昌帝君身旁的天聾、地啞還有另外一層寓意。據清代作家褚人獲說:文昌帝君從者,曰天聾、地啞。蓋帝君不欲人之聰明盡用,故假聾啞以寓意。夫天地豈可以聾啞哉!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gǔ)不聾,不能為公。鍾伯敬雲:“上句大作用,下句大受用。”這其中透露出中國文人的可悲,褚人獲一身學問,但終生布衣,他是清醒的、明白的。

西頂、東頂之間的月光娘娘殿內供奉“團圓之神”——月光娘娘。

月神的崇拜,源於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古代對月亮的圓缺抱有非常大的神秘感,而月球表麵上的不規則黑斑,又誘發出人們的種種幻想,在古代的漫漫長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明。夜空中最明亮的自然是月亮,所以月亮又稱“大明”,並常與太陽並稱。月亮以其光明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便利,當然會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崇拜。

由月亮之圓,人們聯想到圓滿、團圓,“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又叫團圓節,團圓是中秋節最主要的民俗信仰。這一天,家家團圓,拜月賞月,人們互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傳說中,月神常化為月華,降到人間,遇之者拜求,福祿即得。但更常見的習俗,還是向月光娘娘祈求美滿姻緣。

東頂供奉的神仙主要有玄帝及其侍從周公、桃花女,三官神,三十六部將之二辛江、鄧成,還有關帝。

玄帝殿內,在玄天上帝的身旁,塑有一男一女兩侍者,這便是周公和桃花女,二人捧冊端寶,其身份是聽差加秘書。據《真武本傳妙經》說,周公、桃女是分掌威儀、書記三界中善惡功過的小神,權力還不小呢。據說此二人周公善卜,桃花女善解禳(ráng)。

民間關於周、桃二人的傳說則多見於元明戲曲和小說,桃花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尤為廣泛。元代時有雜劇《桃花女破法嫁周公》,劇情大概是這樣的:算命人周公開業三十年,從無差錯,某日有石婆婆算命,周公說她兒子石留柱在外必遭橫死,石婆婆回家途中遇到桃花女,桃花女教禳解之法,救了石留柱。石婆婆找周公退卦錢,說他的卦不靈。周公又給仆人彭祖算命,斷定他必死。彭祖路遇桃花女,桃花亦教他禳解之法,彭祖便依法祭拜北鬥七星,得以延長壽命。彭祖見周公,周公知其不死之因,頓生妒意,請彭祖媒,娶桃花女為妻。

桃花女進門後,周公費盡心思要害死她,但都被她破解,反而差點害死了自己的女兒。周公再次害桃花女,又被她破了法,使得周公一家死而複生。在周公複生後,真武大帝出現,說明周公與桃花女是金童玉女轉世,業緣已滿,應複歸天位。從此,二人便跟隨於真武大帝左右。

三官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也被稱作“三元大帝”。天官治理天界,主為人賜福;地官治理地下,主為人赦罪;水官治理水中,主為人解厄。民間則將三官附會成三個神人,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名叫陳子壽的人,長相俊美,深得龍王三個女兒的喜愛。她們與陳子壽結婚後,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各生下一個兒子。這三兄弟原本是龍子,長成人之後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元始天尊分別封他們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他們的生日分別叫上元日、中元日、下元日,合稱“三元日”。三官中,尤以賜福天官最受歡迎,名聲也最響亮,被奉為“福星”。

辛元帥辛江、鄧元帥鄧成是真武大帝麾下三十六天將中的兩位。據《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亦稱《北遊記》)稱,三十六天將均為真武大帝收服的神,即北鬥眾星中三十六罡(gāng),每個天罡星中有一神,共三十六位神將。這些天將中,有的原是真實的曆史人物,死後被封為神;有的原是道士,死後被神化;有的是傳說中的人物,有的是小說或戲曲編造出來的人物。

提起關帝,那就更有名了。其實,自魏至唐,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並不大。他是從宋以後才大走鴻運,青雲直上的。宋哲宗封其為“顯烈王”,宋徽宗封其為“義勇武安王”。元代時加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特別是著名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的麵世,使得關羽名聲大震,在民間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曆史上地位並不重要的關羽,在小說中被描繪得極為完美,儼然勇武和忠義的化身。關羽的美譽不但在劉、關、張三兄弟之首,甚至躍居曆代名將之上,成為“古今第一將”。真可謂是“漢朝忠義無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到了明代萬曆年間,明神宗加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甚至讓陸秀夫、張世傑(二人為南宋末大臣,抗元兵敗殉國)為其左右丞相,嶽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qié)藍(護法神)。清代順治皇帝更甚,對關羽的封號竟長達二十六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suí)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關羽由一員武將而升為“王”,升為“帝”,以至“大帝”。其名義上的地位,甚至超過了人間的帝王。

明清時,關帝崇拜極盛。有“武聖人”之尊,與“文聖人”孔子齊名。由於關帝被說成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等“全能”法力,所以,民間各行各業,婦孺老幼,對萬能之神關帝的頂禮膜拜,是遠遠超過孔老夫子的。再者,在文學作品中,關羽是一位義氣千秋、忠貞不二、見義勇為的英雄好漢,是舊時江湖義氣的楷模。而從統治階級方麵來說,用集忠、孝、節、義於一身的關羽,來教化億萬臣民,是強化封建統治的再好不過的靈丹妙藥了。

至於說關羽後來成了財神,那也是有著深刻意義的。人們尤其是商賈們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是人們企圖用傳統道德秩序來規範經濟行為的一種強烈願望。廣大群眾希望商人們以誠信為宗旨進行買賣,不要有欺詐行為,商人們之間也要求以誠信為原則進行交易,商賈們更要打出誠信的旗號爭取買主,誠信化身的關公於是成為最理想的保護神。財神關公還尤其受到餐飲業的重視。

農曆五月十三要舉行關公會,傳說關公要在這一天磨刀,所以通常會下大雨,叫“關公磨刀雨”。

最後說說南頂供奉的幾位仙人:南海觀音、小龍女、善財童子,藥王爺和送子觀音。

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唐時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一直沿用至今。佛經中說,在眾生受苦受難時,隻要稱頌“觀世音”的名號,她就會“觀”到其“音”,立刻前往救助。聲音不用聽而一“觀”即知,僅僅這個名字就足以顯現出這位菩薩的大慈大悲和神通廣大。

觀音菩薩的兩脅侍分別是善財童子和小龍女。善財是梵文的意譯,又叫善財童子,是佛教菩薩名。善財童子雖被繪成或塑成天真的孩童模樣,但童子這一稱謂並非是指小兒,不是“少年”、“兒童”的意思。原來,佛門中稱菩薩為“童子”另有含義。一是菩薩作為候補佛,將來要榮登佛位,就像王太子以後要繼承王位。二是菩薩持戒清淨,就像童子沒有淫欲貪念,十分純真。

說來有趣,因其名為“善財童子”,老百姓們望文生義,認為“善財”一定是善於理財、善於招財,於是將其作為“招財童子”、“送財童子”來頂禮膜拜。還有些人則更是向其求生貴子,居然成了送子之神、生育之神。

南頂上供奉的另一個觀音是送子觀音。送子觀音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特色”,純屬民間創造。在任何佛教經典中,都沒有“送子觀音”這一名目,但是,由於佛門宣傳觀音菩薩的慈悲為懷,救助眾生,人們便在她的眾多功能中,又給她增加了一項重要的“送子”功能。

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下藥王爺。生老病死是誰也免不了的自然規律,在醫學極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往往把能幫人治病的醫生奉為神明。而道教的核心是神仙信仰,煉丹服藥是修煉神仙的主要途徑,因而中國古代的醫藥學客觀上是方士、道士在修煉神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道教供奉的藥王有很多,基本上曆代的名醫均被奉為藥王。玨山南頂慈雲閣外牆供奉的藥王爺便是孫思邈。

各處殿宇建起來,各路神仙供起來,各種香火焚起來,玨山上,好不輝煌,真個熱鬧。然而,大多數時候,對普通善男信女來說,並不太在意各廟各殿的職司主管,他們大多數人是見殿就燒香,見神就磕頭,大有寧可拜錯也不漏過的架勢。因為,對於廣大民眾而言,無論是傳說中的文臣武將,還是管天管地、利水鎮火的各路神明,無論是民間的神靈還是地區的聖人,無論是本國的道主還是外來的菩薩,他們都可以接受,他們生活中需要什麼就信奉什麼,他們不求對佛經道義的索解,而真正看破紅塵,棄家入寺當僧尼的更是微乎其微,他們所要求的隻是這些八方神靈能帶來長久的福安或者一時一事的圓滿與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