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上有一種聲音否定海歸,認為當今的留學生群體的水平不及民國時期,從而對當今國家的留學政策表示懷疑乃至否定。這種觀點缺少根據,十分有害。首先,現在留學生的數量遠遠超過以前,基數越大,也就越有可能良莠不齊。害群之馬當然會有,但在留學生群體中僅僅是極少數。其次,民國時期的留學生主要到美、英、法、德這些最先進的國家去學習,但現在的中國留學生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整體受教育的水平不均衡,自身素質出現差異也就必然。
從文化交流的本質上來看,留學本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曆史發展到當代,國際環境和中國的現實都不同於晚清、不同於民國。那時,留學主要是到國外“尋醫求藥”,救亡中華。“救亡”是第一位的。二戰結束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救亡”已成過去,通過留學,學習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先進的科學文化水平,建設祖國,振興中華,已成為留學的首要使命。雖然留學作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從1985年後隨著自費留學大門的敞開,出現了多元化,從極少數人的行為變成人民大眾自由的抉擇,從而趨向本位。因此,由於中國特定的國情所決定,留學報國的民族使命並沒有改變。所以,今天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留學的價值和意義。
當代出國留學的背景與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確實應該換個視角看待留學。那時國家、家庭對出國留學者都有特殊的期待,留學者也大都有強烈的使命感: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是縮短與世界科技文化的巨大差距,振興中華。因此,此前的留學使命感強,整體素質較高,光環奪目,眾人仰視。而1985年後,自費的大門敞開後,留學已從少數人享有的教育方式轉變為大眾多元的學習途徑,留學的動機也不那麼單一,所以,社會和公眾對留學、對海歸的期待值發生變化,也就非常正常,無需大驚小怪。大家以平常心看待留學和留學生,也是自然的,理性的。
今天的出國熱和海歸潮,是中國曆史上留學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在規模、範圍和持續性等方麵,已超過了世界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留學運動和留學生群體,成為關涉中國千家萬戶的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值得重視和研究。但需提醒的是,我們不能因為海歸就業出現了多元化狀況,就因此看低留學的價值,更不能因此否定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雖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但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很有差距。所以,大批走出去,現在乃至將來仍然十分必要。
在上世紀90年代,筆者就在文中預測:“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國際接軌的需要(這兩者都勢不可擋),中國的留學大潮還必將‘卷起千堆雪’,到21世紀中期或21世紀末達到頂峰,即當中國的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經濟的總體水平與世界水平接近或持平以後,才會慢慢回落。”現在看來,預測還沒有偏差。
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留學仍然是人類發展和進步的一種重要途徑。中國留學生到國外,也不僅僅是單向地學習別人,幾百萬的中國學生遍布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形成了傳播中華文明的強大媒介。現在回國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對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動國內改革的進程,其能量是其他群體很難比擬的。因此,加大出國留學和吸引海歸的力度,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長遠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和體製弊端的的克服,海歸將會在未來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在中國現代化的大潮中“手把紅旗旗不濕”,“弄潮兒當濤頭立”。
作者簡介:
趙惠霞,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美學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思源學院留學生與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棉,江蘇師範大學教授,學報副主編,西安思源學院特聘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