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祝

近好

張豈之

2000.12.16.

第五封

小謝:

蘭天將學位申請書等特快專遞寄到我這裏。還有他論文的第四章,我都看了。他的論文是用了工夫的,應拿給洪修平、方立天教授審閱,如果他們同意,是可以答辯的。

表中關於導師意見,可以表示:可以答辯,但需首先送同行專家評審。請即辦手續,不要誤了時間。關於對此論文的具體意見,我上個月給他的信中已經寫得很清楚。

此致

敬禮

張豈之

2004.5.11.

第六封

小謝:

我給蘭天的一封信,請你盡快地給他,讓他到你處取去。他的論文有一定深度,文字也不錯。

四月底,有幾位博士生的論文裝訂成冊,請按時送校外專家審,看是否可以進入論文答辯階段?

周益鋒論文是寫海防思想的,請送中國社科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張海鵬先生審,還要送北師大史學史研究所龔書鐸先生審。一共是兩位。

江心力論文是寫20世紀上半葉關於荀子研究的,請送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束景南教授審,再送山東大學古籍研究所鄭傑文教授審。

蘭天文請送南京大學哲學係洪修平教授審,再送中國社科院宗教所魏道儒研究員審。

彭國興文送中國社科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丁守和教授審,再送中山大學曆史係桑兵教授審。

請按此送審,最晚五月初要寄出。

今年我們所還有幾位要答辯?他們的論文如果方便亦代寄我一閱,可否?

今年要好好抓一下研究生論文。

此祝

近好

張豈之

2004.4.11.

第七封

陽舉:

《漢初社會與賈誼思想》的開題報告已收到,可惜上麵沒有姓名,也沒有是哪年入校讀博士學位的。小事,但也反映做事不細,要對這位博士生提一下,而且所裏研究生管理工作亦應細中求細。

從開題報告來看,資料查得比較細,是有一些準備的,不過,這個題目如何做得有一些新意卻是不容易的事,要請他注意。隻寫賈誼的生平不夠,隻寫他思想的幾個主要方麵也不夠,從提綱來看,給人的印象比較“平”。在哪些點上說出前人所未說過的?我沒有看清楚。這一點請你轉告這位博士生。如果將賈誼與他同時代(漢初)的一些文人學士相比較,他有什麼特點?在比較中看其思想的特點,不知是否可以考慮?再在諸多研究賈誼的成果中,肯定會有不同的意見;將其中的主要點全勾勒出來,由博士論文的作者加以比較,說出自己的看法,這也許會使問題深化一些。

開題報告中說,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今,對賈誼思想的研究進入“高峰期”,如何評價?如果隻是說這個時期對賈誼的禮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等等均有研究,可能不夠,不隻是量上的問題,在思想研究的深度上有哪些進展?

博士論文怎樣才能做得深化、深入?當然不可能全篇都是新觀點,但無論如何總得有一些新見才好,希望在這個方麵多想一想,隨著研究的深入,某些創新意見會產生的。請多向博士生導師請教。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從開題報告看,是下了工夫的,但作者的某些創新觀點還是看不到,這不用著急,隨著研究實踐的進展,這個問題會逐漸解決的。博士論文切戒平鋪直敘。

請將我的意見告訴他。此函可請這位博士生看一看。

祝好!

張豈之

2004.12.27.

第八封

小謝:

張青霞進站,具體研究什麼問題,再議,先進站。因為她準備的兩個課題都不甚好,所謂《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人物的價值觀研究》,亦不甚明了究竟研究什麼。倒不如改為:《早期儒家學說與戰國時代政治人物》。不是什麼“價值觀研究”,而是思想與政治人物的關係,這就要選出戰國時“七雄”中某些政治人物與儒學的關係,選擇一些典型,不論是讚成或反對儒家的都要進行分析,如何?請酌。

可以辦理入站手續。

此祝

近好

張豈之

2005.9.18.

第九封

小謝:

今年六月初博士論文(答辯的),最好及早寄給有關專家審閱並寫出評閱意見。做好每年的博士論文答辯,這是我們研究所的一項主要工作。

祝好

張豈之

2006.4.19.

另外,有些研究生給我來信,要求開列書單,這種向學的精神是可喜的,值得鼓勵。有誌於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的同誌,可參考我在《中華人文精神》上開具的20餘種書目,西方的思想文化典籍自然也不可忽視。

現在根據這兩年我所研究生的實際情況,稍作些補充和強調,供參考。

一、基本閱讀書目(博、碩士生必讀書目)

(一)中國文化典籍:

1.《中華活頁文選》,(1-20)選文好,注解好,目的在打古文基礎。

2.楊伯峻:《論語譯注》

3.楊伯峻:《孟子譯注》

4.高亨:《重訂老子正詁》,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5.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79年版

(二)西方哲學史:

1.羅素:《西方哲學史》

2.黑格爾:《小邏輯》

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讀一讀)

4.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5.羅爾斯:《正義論》

二、培養意見

1.從基礎做起,多在古代漢語、最基本典籍上下功夫。

2.暫時不中西對比,主要為中西對比打基礎。

3.導師不把我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也讓學生來研究,學生條件還不完全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