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

張瑞雪同誌:

謝陽舉教授已將你的《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與“法”》(開題報告)寄我。我仔細看了,有兩個印象,一個是,你的信心很足,認為自己可以做好這個課題;再一個是,論文的章節目錄尚嫌粗糙,這是正常的,因為正在“開題”思考階段,研究過程尚未充分展開,隨著研究的深化,章節目錄將會有很大的變動。

寫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與“法”,不能不和當時法家思想進行比較,我看了你的開題報告,對這一點印象不深,看不出儒家之“法”與法家之“法”有何異同,而且對法家的論述也沒有用地下文書及有關研究成果,給人一個印象,好像隻在儒家範圍內從概念到概念地進行論述。

儒家之“法”論也需要和道家之“法”進行比較,這在開題報告中好像也沒有分析說明。

我希望你的這篇論文能有比較研究,從比較研究中確定儒家關於“法”與“人”的論述。

你先研究先秦法家如何論述“法”,論述法家之“法”與道家之“道”的關係,然後和儒家之“人”與“法”進行比較,歸納出幾點來,“道”、“德”、“法”、“人”、“仁”等範疇均需做深入分析。而且不能隻是從概念到概念地分析,要結合先秦時期的一些史實來分析。這樣,你的論文才能“立”得起來。從你的開題報告來看,距離這樣的要求還遠,需要有耐心,不要著急。

孔子51歲時出任魯國中都宰,後升任司空、司寇,他有什麼政治理想,采取怎樣的政治措施?這和他的“法”思想有無關係?

隻談孔子不夠,孟子如何理解“法”?與孔子有何異同?荀子溝通儒家與法家,達到怎樣的高度?這也要做具體分析。

先秦儒家關於“法”、“人”理論對後代有何影響?等等。

以上這些問題,我從你的開題報告中均未找到眉目,所以我說你的開題報告需要繼續補充,要有具體的曆史分析,不能隻是從概念到概念。

你的論文題目不必變,因為你已研究了一個時期,這個問題可以做下去,也可以做好。需要再下工夫。不要求快。火候不到,煮出的東西不好吃。我相信,你會把論文做好的,爭取寫成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

祝好

張豈之

2004.12.18.

第二封

張瑞雪同學:

你的論文我看了,角度比較新,不過,中間有些論述尚需進一步補充。我將意見寫在你稿本的邊上,用鉛筆寫的,供你參考。關於儒家之“禮”與法家之“法”,請你找李桂民同誌談一談,他對此問題頗有一些研究。

祝好

張豈之

20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