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力是否能較好地完成這個題目的研究,剛開始時我也沒有多大的把握。我要求心力先試試看,通過收集相關資料,閱讀文獻,對資料進行解析,看看是否可以做下去。心力以很大的毅力從事資料收集和研究,寫成多篇調研報告。隨著研究的深入,心力的興趣越來越大,而遇到的困難也越來越多。是半途而廢還是將課題的研究進行下去?心力有過疑慮。在此過程中,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幾位同誌,還有心力的幾位年輕的博士生同學,都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使問題逐漸有了解決的途徑。大約有一年左右時間,心力完全處於研究的亢奮狀態,開始嚐到研究問題和攻克研究難點的甜頭,一些觀點也逐漸醞釀出來。經過近兩年的研究,心力寫成《20世紀前期的荀學研究》初稿。我對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見,有些還提得相當苛刻。博士論文的定稿隻由導師一人評判是遠遠不夠的,研究生之間的“互挑毛病”(指相互討論初稿並提出修改意見)很有必要;初稿的修改不應是一次兩次,而是多次,這樣才可形成半定稿。到了此時一定要有“行家”的指點和批評,而作為導師,應當歡迎學者同行對自己指導的博士生論文進行鑒定和批評。隻有這樣,才能提高論文質量,有助於博士生養成恢弘的學術氣度,不僅向導師學習,而且向同行專家學者們學習。

2004年6月心力在西北大學參加博士論文答辯,我也參加了此次莊嚴的學術活動。專家們對《20世紀前期的荀學研究》作了較好的評價,也指出了應當修改的一些問題,使心力進一步受到教益。現在公開出版的稿子,是心力取得博士學位以後繼續修改的成果。

我為什麼不厭其煩地要將江心力同誌寫博士論文的情況說出來呢?我是想說明,學術工作是嚴肅的事,不付出艱巨的勞動,是產生不出優秀成果的。而學術研究的成果,絕不能憑廣告宣傳來抬高其價值,而是要靠科學實踐的檢驗。博士生導師應當在博士論文的指導上竭盡全力去做。江心力同誌這篇博士論文公開出版,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加廣泛地征求意見,以便提高其質量。學術無止境,在寫這個《序》的時候,我希望心力在學術道路上能有進一步的提高。

第四封

心力同誌:

來信收到,你用的信封是聊城政協的,我手頭沒有你在聊城師院的具體地址,不知你暑假期間是否在聊城師院住,所以此信請光華同誌轉你,要費些時間的。

關於寫墨學(在《中國思想學說史》先秦卷中),我想,隻是描述《墨子》書的若幹內容,並不難,而且這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隻限於此,那就不夠了。關於墨子研究,成果極多,山東大學鄭傑文教授(古籍所)有一本關於20世紀墨學研究的書,是“20世紀人文學術”叢書中的一本,資料豐富。作為古籍彙編來看是不錯的,但並不是思想史,思想史一定要有“思想”。此“思想”有二:一,研究對象自身的思想;二,研究者的思想。如何才會有“思想”?在研究中要提出問題,從思想史角度加以解決。

關於墨子和墨學有哪些問題至今還解決得不好:

1.何以墨子思想在春秋時期能成為與儒學並立的“顯學”?

2.為什麼墨學到秦漢時期便逐漸失去了“學派”的意義?與此不同,為什麼儒學在中國中世紀社會始終能保持自身“學派”的特點?為什麼?

3.在中國中世紀,墨學的要點分別為哪些學派所吸收、改造?墨家學派雖然不再存在,但其思想要點並未湮沒於曆史的煙塵之中。

4.作為“墨學”(廣義)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的《墨經》,在20世紀人文學術研究中,梁任公有貢獻,有專門著作;胡適曾加以學術批評,任公不能接受,本來是邀請胡適寫的《序》,而任公卻放在書末。從他們的分歧中看出什麼?這就有研究方法的異同問題。對此,是否可以做一些分析?今天如何看?

以上四個問題如果能夠寫出看法來,比單純描述墨子思想要好得多,會深入一些。供你參考。

稿子最晚在明年(2005)年一月交,如何?任務很重。你的博士論文暫時不必修改,稍放一放,你修改補充就會充實得多,“趁熱打鐵”對研究來說未必完全適用。你的任務重,請注意身體。

我今年身體似乎比去年稍好些,本想今年安定地坐下來寫書,但事與願違,有其他任務。?此即頌

撰安

張豈之

20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