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請小謝寫一篇:《西方分析哲學和現象學述評》,作為附錄。(2萬-3萬字)
關於王國維、陳寅恪,研究者甚多,成果也甚多,可以沒有這方麵的內容。小方所寫關於外廬先生,展開寫,對王、陳可以適當多提一些。
此書定稿在今年的8月,8月底送出版社。
張豈之
2003.2.18.
附:《中國現代思想學術論集》序
張豈之
1998年由我牽頭以《中國現代學術思想研究》為題,申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當這個課題正式列入社科基金項目以後,我和幾位年輕的博士即進入課題的正式研究。原先我估計這個課題進行三年有可能結題,因為參加此課題的同行們事先都寫過有關這方麵的論文。可是事實並非如此。當學術界對人文社科的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們麵對如此重大的課題,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因為我們麵對的是現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它不同於政治思想研究,也不同於一般社會思想史的研究,而要深入到學術思想中去,進而提煉其中的真知灼見,提到方法論的高度加以歸納敘述,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邊學習邊研究,試著提煉學術思想的特殊規律和一般規律。應當承認,我們在高校工作,有許多優越的研究條件,但是“安靜環境”卻遲遲不能來臨,舉例來說,青年教師的填表(填寫各種表格)工作紛至遝來,而且規定每年都必須要有公開發表的論著,否則就進不了應有的“崗位”,得不到應有的“報酬”。而一個較大較難的研究課題,沒有若幹年的潛心研究,很難拿出應有的成果。麵對課題研究所遇到的客觀環境,我作為這個課題的牽頭人解決不了上述矛盾,因此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拿出成果來,結題的工作不得不一拖再拖,直到2002年夏季我們才以《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論集》作為成果,申請結題。
現在呈獻給讀者的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而是一本《論集》。《論集》中的人物選擇是作了再三思考的。20世紀中國學術思想與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是拋不開的。他的“兼容並包”思想,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檢驗,可以認作是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的思想理論基礎;豐碩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出現,生動地表明“兼容並包”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創造力的源泉,一點也不過分,將蔡先生如實地作為中國現代學術思想的開創者之一,是符合實際的。盡管這本《論集》關於蔡先生學術思想的分析尚有不足,比如,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西方哪些影響,又如何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尚缺乏全麵的分析。
還要提到,李大釗是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者之一而為人們所熟知,但他在學術思想上的貢獻則鮮為人知,這本《論集》在這方麵作了一些嚐試性的分析,供讀者參考。
問題是:對現代學術思想史影響很大而且有多方麵學術貢獻的陳獨秀、胡適,為什麼在《論集》中不見其名?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做。對他們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而且其中有些很有深度,且具有新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要做關於陳獨秀、胡適學術思想的研究,而且在某些點上稍稍深化一些,沒有若幹年的潛心研究,那是很難達到的。一本《論集》,並不需要十分完整,盡管不完整也是缺點,這隻有在未來的歲月裏加以補正。
《論集》著重論述馮友蘭、金嶽霖和賀麟先生的學術思想,因為他們在20世紀中國學術史上有過重要貢獻,而對他們進行研究的論著,對我們有許多啟發,同時覺得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關於馮友蘭先生,其學術思想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他與宋明理學的關係,換言之,宋明理學的現代化問題是他畢生關注的大問題;在此問題上他作出很大貢獻,但也留下一些值得繼續研究的方麵。因此,關於馮友蘭先生學術思想的研究,這本《論集》隻是著重探討他對宋明理學的分析和改造。還有金嶽霖邏輯哲學,若幹年來出版了一些研究性著作,但仔細推敲起來,在全麵性上尚有值得提高、商榷之處,而關於邏輯形而上學諸問題尚缺少有深度的論述,在這些方麵有一些課題可以作長期的研究。關於金先生邏輯哲學的研究,首先要準確地理解其主要內容,然後才談得上評述。這就不能隻是停留在通俗化層麵上,急需要有學術提高性的研究。既然是提高性、專門性,那就不是一般的通俗讀物,人人都可讀懂的。為了學術繁榮,人文社會科學在一些專門性的問題上作提高式的研究,即使讀者不多,書的銷售有限,還是很有必要的。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這樣,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才能不斷向高峰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