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產研用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行業應用
作者:霍娜
據三大運營商公布的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運營商已在全國320多個城市,與當地政府合作建設智慧城市。據信達證券研究報告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有望達5000億元。
這不,2012年12月20日,由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所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廣州)國際創新博覽會——智慧城市技術成果專場推介會·交易會就推出了來自北京、廣州的14個智慧城市相關股權融資路演項目和52個智慧城市精品解決方案。
日益智慧的廣州
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林滿山認為,廣州已經具備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經濟基礎和信息化基礎。他介紹,廣州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72.9%,在全國僅次於深圳;全市Wi-Fi接入點達到16萬個;應用於能源、交通、物流、環保、治安視頻監控等領域的物聯網終端已經達到40萬個;廣州超算中心計算能力達到每秒340萬億次,將圍繞生物醫藥、仿真設計、動漫等幾個領域開展超算服務。
在城市大數據信息資源庫方麵,經過五六年的建設,廣州市已經初步建成了集中、統一的政府數據中心。目前,廣州市有1723萬自然人、116萬機構和個體戶、68家政府部門的業務數據接入了這個數據中心的共享平台。在這個共享平台上,還運行著包括企業基礎信息共享、社會保障、流動人員管理、綜合管理等20多項應用。由於稅務部門可以實時共享工商數據,其在辦理稅務登記時沒有必要再重複錄入稅務登記證信息,使得企業稅務登記平均辦理時間從8.7分鍾減少到4.5分鍾。在廣州的小客車搖號申請方麵,市民在網上提交申請以後,即可通過共享平台發給8個部門進行聯合審批。
林滿山介紹,2013年廣州智慧城市建設的工作重點將圍繞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慧人文教育、智能水網、智慧民生服務等一批智慧城市應用示範項目建設展開,同時在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島、黃埔智慧港等區域開展智慧城市綜合示範區建設,以新應用帶動新產業、創造新生活,塑造綠色、智能、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新模式。
對接技術、資本與應用
目前,很多科技企業、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都圍繞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交通、智慧旅遊、智能電網等智慧城市的核心領域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本次活動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政府聯合投資機構、銀行以及智慧城市方案的應用方為智慧城市服務企業提供了一次與資本、渠道對接的新嚐試。
會上,科進英華(北京)智能交通技術有限公司上台路演時,公司CEO胡敬飛首先通過動畫形象地展示了城市交通動態仿真的概念,並提出了通過智能采集、智能展示、智能發布的方式,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思路。隨後,胡敬飛對公司自主研發的城市交通動態仿真平台的功能和優勢進行了詳細講解,並通過中關村一橋的實際案例,證明了動態仿真的成效。
隨後,來自廣州的中國科學院軟件應用技術研究所(下稱中科院軟交所)科技管理部主任董雯雯介紹了其團隊研發的智慧公共照明管理係統解決方案。目前,我國城市公共照明用電量約占電力生產總量的4%~5%,但實際電能利用率不足65%,存在很大的節能空間。中科院軟件所通過傳感器、攝像頭智能采集技術以及雲計算平台,實現了政府、園區對路燈等公共照明設備的智能管理。該方案目前已在北京、成都、東莞、南沙等地得到了成功應用。同時,該方案還獲得了2012巴塞羅那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創新類決賽獎,成為三個亞洲獲獎項目之一。
據了解,活動共精選出七家企業進行路演展示,涉及智能交通、智慧政務、車聯網等領域。活動主持人軟交所副總裁羅明雄也強調,除了本次活動以外,目前北京也正在陸續開展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創新方案大賽以及投融資對接活動。廣州與北京兩地針對智慧城市的同步活動啟動,南北呼應。有了技術、資本和應用的對接,智慧城市離我們更近一步。而何時智慧城市能真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實質改變,我們翹首企盼,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