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兒童保健法(3 / 3)

等到寶寶到兩歲半左右的時候,他們幾乎能夠表達日常生活中經曆的所有事情。

語言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為寶寶學習社會經驗,為形成道德品質提供了基礎。因此,父母要積極鼓勵寶寶學習語言,多給寶寶說話的機會。比如,經常和寶寶談話,說歌謠,講故事等;積極地回應寶寶的話,不要置之不理;多教寶寶學習一些詞彙;當寶寶的語言中出現錯誤時,不要加以取笑,不要故意重複他的錯誤,而要給以正確的示範。

哪些兒童不宜打預防針

給兒童定期預防接種,可使其體內產生免疫抗體,提高機體抵抗力,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目的。但注意某種預防藥液對人體來說畢竟是一種外來刺激,會使人體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應。因此,有以下情況的兒童不宜打預防針。

1.發熱和正在患感冒的兒童不宜打預防針。否則會使發熱加重,並可誘發其他疾病或加重病情。

2.患傳染病後處於恢複期的兒童若打預防針容易發生不良反應。

3.有哮喘、濕疹、蕁麻疹及過敏性體質的小孩打預防針後易發生過敏反應。尤其是麻疹活疫苗及百、白、破混合製劑等致敏原較強的預防針,更易產生過敏反應。有癲癇史的患兒打預防針,尤其是打乙腦及百、白、破混合製劑,易發生暈厥、抽風和休克等。

4.患急、慢性腎髒疾病、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髒病、化膿性皮膚病和化膿性中耳炎的小孩打預防針後可出現各種不良反應,使原有的病情加重,影響病兒的康複。但小兒若患先天性心髒病,隻要心功能好仍然可以打預防針。

5.在預防接種期間,小兒若有不舒服、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可暫時不打預防針,待病狀好轉後再補打。

小兒常見的幾種心理失常

兒時期常見的心律失常與成人不盡相同,它包括以下幾種:

一、竇性心律不齊。心率隨呼吸而改變,吸氣時心率增快,深吸氣時更為明顯,吸氣末期心率減慢。在發熱、運動、情緒緊張、哭鬧或用阿托品後心律不齊消失。

二、竇性心動過速。小兒正常心率因年齡而異,若新生兒心率超過200次/分;1歲以下超過160次/分;1-2歲超過140次/分;2-6歲超過130次/分;7-12歲超過120次/分,則稱為竇性心動過速,常見於運動、緊張、哭鬧、發熱、貧血、出血、休克、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其他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及某些藥如阿托品、麻黃素等影響也可引起。

三、病竇綜合征。是由於心髒竇房結功能衰竭而引起的激動產生和傳導發生障礙。小兒可由心肌炎、心肌病、洋地黃中毒、先天性心髒病引起。臨床特點是持久而顯著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不隨運動、哭鬧、發熱而增加。除心動過緩外還可出現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所以也稱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征,簡稱“快-慢綜合征”。

四、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約60%發生在健康兒童,約5%-10%病人原有預激綜合征,亦可見於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髒病、心肌炎、缺氧、洋地黃中毒、甲狀腺功能亢進等。4個月以下小嬰兒多見,常突然發作,此時可出現煩躁不安、麵色蒼白、出冷汗、四肢涼、呼吸急促、拒奶、嘔吐、口唇發紺等症狀,可持續數秒、數分或數小時而突然停止,血壓低,聽診時可發現心音弱,心率快而規則,新生兒心率可達300次,嬰兒可達200-300次,年長兒可達160-180次。

五、期前收縮(又稱早搏)。正常心髒跳動的起搏點是在心髒竇房結,而期前收縮是由異位節律點提前發出激動而引起的心髒搏動。按異位節律點出現的部位不同,可分為房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及交界性期前收縮。這些可以通過心電圖檢查來明確診斷。

六、房室傳導阻滯。可由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藥物中毒如洋地黃、低血鉀等原因引起,按受阻程度可分為Ⅰ度、Ⅱ度、Ⅲ度。Ⅰ度是一般無症狀,心電圖僅表現P-R間期延長。Ⅱ度可出現心髒漏跳現象。Ⅲ度由於心率過慢,可出現急性心源性腦缺氧綜合征,這是十分危險的,需要及時去醫院診治。

兒童健康五大問題

近日,記者采訪了有關兒童保健專家,所了解的情況讓人擔憂。專家指出,目前兒童青少年中存在著五大健康問題,家長和社會應予以關注和重視。

1.營養不良和肥胖。在中小學生中營養不良和肥胖問題同時並存,由於這兩類人群數量都不少,因此這一狀況被專家稱為“雙峰現象”。邊遠地區兒童營養不良的原因是熱量、蛋白質攝入不足。而城市兒童則是偏食、挑食、吃零食過多等等。與營養不良相比,更嚴重的問題是肥胖。近兩年肥胖兒的增長速度驚人,肥胖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都有影響,兒童肥胖會導致成年肥胖,而成年肥胖又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目前這些疾病已經呈現低齡化趨勢。

2.近視。1998年,我國中小學生中近視患病居世界第四;而1999年,中國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日本。在城市中,近視率居高不下,還在繼續增長,農村則明顯上升。課業負擔重、用眼時間過長是造成兒童近視的主要原因。而且近視的發生提前了。過去防止近視的重點放在9歲以後,現在家長和學校應在孩子幼兒園和一入小學階段就開始防範近視。家長應避免讓孩子在家用眼過度,看電視、打遊戲機、看光盤時間過長都會對眼睛造成傷害。

3.齲齒。我國中小學生的齲齒發病率與世界水平比較並不高,但是有了蛀牙不及時修補的問題突出。有些孩子小小年紀恒牙就壞掉。有了蛀牙應及時修補,即使是乳牙也要修補,因為乳牙過多脫落,會影響恒牙長出後的排列。

4.貧血。貧血問題與城市孩子營養不良總是有相似之處,這種貧血並不是缺乏食物造成的,而與飲食習慣和營養知識缺乏有關。例如,有的家長可能不知道,抄萊用鐵鍋就可以無形中給孩子增加很多鐵。再如在吃飯前喝桔子汁?吃西紅柿可以促進鐵的吸收;而飯後喝茶則不利於鐵的吸收。此外,牛奶、雞蛋中雖含有鐵,但很難吸收,而瘦肉、豬肝中的鐵質則容易吸收。

5.心理衛生問題。目前在中小學生中存在過度害羞、膽子小,有暴力傾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表現突出,特別是在麵臨升學、就業、早戀等壓力時。專家預計,今後一段時間,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還將呈上升趨勢,因此,社會、老師、家長應對這一問題充分關注。

美與從小養護有關

“天生麗質”,是說一個人的俊俏、美麗乃先天具備,父母所賜。其實,許多美人的天生麗質與孩提時代父母、親人、保姆的精心養護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古話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但步入青春發育期後,很多人仍相貌平平或遺留三分醜。究其因,當然與遺傳因素“天生麗質”不足有關,但醫學美學專家們認為,亦與後天的健身養顏不當,尤其是孩提時代臉蛋的養護不夠不無關係。那麼,美怎樣從孩提時代養護起呢?

營養須合理:飲食與小兒容貌息息相關。母乳哺養的嬰兒通常從第4個月起,人工喂養者則從滿月起,應逐漸添喂輔食。斷奶後的小兒,每天宜“三餐兩點心”,魚、肉、蛋、豆腐、蔬菜、水果等合理搭配。補足蛋白質、維生素A、B2、B6、C、D、以及鐵、鈣、鋅、銅等營養素,能使小臉蛋紅潤亮麗,頭發濃密秀美,並可避免小兒易患的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增進小兒健美。

洗臉講科學:小寶寶的臉盆、麵巾宜專用,應選用質地柔軟的。洗臉動作須輕柔,莫擦傷嬌嫩的麵部皮膚。一般每天早晚各洗一次,宜用溫涼開水洗。小孩患感冒、眼結膜炎、麻疹、麵部濕疹、水痘等疾病時,更須用消毒的溫涼開水洗麵拭目。

空氣與日光:清新的空氣,適度而溫和的日照,對增強小臉蛋的紅潤、光澤有奇特的天然美化的作用。風和日麗之時,常帶小兒到戶外活動、戲耍、沐浴大自然賜予的新鮮空氣和溫煦陽光,還能促進小兒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

母愛與音樂:母親的愛撫,能增加小兒的安全感,保障小兒心理的穩定和平衡。此外,優美悅耳的音樂與母愛一樣,能通過刺激嬰幼兒的感官,增進其體內神經和內分泌係統的調節功能,使小孩身心健康,更逗人喜愛。

化妝不必要:小兒臉蛋還是保持自然美為佳,因其麵部皮膚和頭發細嫩,敏感性高,抗毒力差,對化妝品裏的化學物質易發生過敏反應。故日常生活中不應為其搽胭脂、塗口紅、燙頭發。時下,有些家長喜歡在節日或小寶寶生日為其化妝,這有害無益。還見有些年輕的媽媽喜歡擠母乳為小臉蛋塗擦,認為能增白添嫩,其實也大可不必。母乳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乳擦入毛孔,可引起麵部紅腫、小膿皰、甚者破潰、感染,豈不弄巧成拙!

外傷時時防:小兒無知而好動,宜專人看護,時時提防發生跌傷、撞擊傷、燙傷、燒傷或將小豆、鈕扣、藥丸之類的異物塞入口、鼻、耳等孔道,上述意外事故的發生,輕則破相致痛疤影響容貌美,重則可危及生命安全。

壞習早糾正:為使天生麗質不遭損害,養護出一副俊美的小臉蛋,作家長的一旦發現寶寶睡覺有嗜偏一側、俯臥、偏嚼、咬鉛筆杆、模仿說話口吃等壞習慣,須及早糾正,以免頭顱、顏麵、牙齒等發育畸形,或釀成難治的口吃症。

防治皮膚病:影響小兒健美的常見皮膚病有痱子、疥瘡、麵部濕疹等。暑天,應加強住宅環境的通風和降溫,注意小孩皮膚的衛生,適當喂些清涼祛暑的飲料。麵疥切莫亂擠,應及時醫治。牛奶應煮沸後吃,不給小孩吃過甜、油膩、辛辣的食物,有助於防治麵部濕疹和皮膚色素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