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兒童保健法(2 / 3)

20.如何讓寶寶睡得安穩。寶寶出生後都會有不安全感,經常在睡夢中揮舞雙臂,也容易被驚醒。老人的經驗是用被子將寶寶裹好,把雙手放到被子裏,被子兩側再用枕頭壓住以擠住寶寶的身體。寶寶會感覺像是在媽媽懷裏一樣,睡得比較踏實。一開始我們不以為然覺得這樣寶寶動也動不了多難受啊,實踐之後才發現薑還是老得辣!

小兒神經精神發育

神經精神發育的基礎是神經係統的生長發育。而神經精神活動是神經係統對內外刺激反應的表現,包括感知、反射、動作、語言及對周圍人的感情反應等。神經精神活動的發展取決於神經係統特別是大腦的成熟程度,出生時腦重為體重的20~25%,6個月時為成人腦重的50%,10歲時達90%。出生時脊髓、中腦、橋腦及延髓已發育較好,許多皮層下中樞發育也較早,從而保證了嬰兒出生時有較好的循環、呼吸等生命功能。丘腦及下丘腦在出生後數月內發育較快,對體溫調節、饑飽等反應有關。大腦皮質較成人薄,各層細胞已開始分化,到3歲時皮質細胞大致分化完成;8歲時已與成人無多大區別。但細胞功能卻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發育日益複雜化。除了大腦皮質的分層及細胞的分化外,傳導神經的髓鞘形成對神經係統的反應也有意義。在嬰兒期,由於皮質發育尚不完善,皮質下中樞的興奮性較高,神經髓鞘形成不全,當外界刺激通過神經傳入大腦時,在皮質不易形成一個明確的興奮灶,興奮與刺激容易擴散。因此,小兒的神經活動不穩定,反應較遲緩,患病時,特別是高熱或中毒時,容易發生煩躁、嗜睡、驚厥或昏迷等神經係統症狀。影響神經、精神發育的因素有:①遺傳:染色體異常都能發生一定程度的智能遲緩,如21-三體綜合征;單基因遺傳、多種代謝缺陷病也可引起嚴重智能遲緩如苯丙酮尿症;多基因遺傳也可有智能遲緩。②環境:出生前後嚴重營養不良,鋅、鐵等元素缺乏等也可影響智力發育;教養條件也很重要。③個體差異等。

1.感知的發育:①初生兒的視覺器官已相當完善,且發育迅速,生後幾天就能辨別光亮和黑暗,新生兒期已能辨別紅色及藍色。一個月左右能注視物件,6~8周已能感知物件的大小和形狀,4個月能認人。②聽覺反應於一個半月開始,二個月能尋找出聲的方向,三、四個月能辨別母親(或保姆)的聲音。③嗅覺:三個月小兒對強烈氣味有反應。④味覺:新生兒味覺反應較敏感,出生數日就能辨別甜與苦,並對不同味的食物能作出不同的反應。

2.反射:反射是基本的神經活動方式,小兒在出生後數小時即可出現腱反射,一歲以內小兒腱反射較為亢進。三、四個月的小兒四肢屈肌緊張度高,可見陽性克匿格(kernig’s)氏征。二歲以內巴彬斯基氏陽性,也可以是生理現象。二個月以內小兒還有握持反射,擁抱(Moro’s)反射等,都屬於生理現象。若在新生兒期,特別是生後數日內,這些反射消失,可能有顱內出血或其它內病。腹壁及提睾反射在新生兒期後方逐漸出現。

3.運動的發育:運動發育表現如下的規律:①“頭尾”發展,即運動功能自頭端向足端發展(唇、眼、頸、腰、上肢到下肢);②從泛化到集中;③自近到遠,即協調運動先出現於最近身軀的肌群而後發展到四肢;④“正性”的動作(抓握、站起、往前走前)先於相反的動作(放下、坐下、停步)。⑤由粗動作到細動作的規律。

新生兒的動作緩慢而無目的,肌張力強,這是由於大腦發育不成熟的表現。以後由於皮質機能逐漸健全,小兒也就能掌握各種新的動作和技巧,訓練對運動發育也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運動發育是視、聽、感知及情感發育的綜合反應,小兒運動發育正常發生時間是:二、三個月會抬頭,四、五個月伸手抓物,六、七個月能獨坐,七、八個月會爬,十個月左右扶站,一歲左右扶走,十二至十五個月會獨走。至兩歲後會做較精細的動作,協調功能也逐漸完善。

4.語言的發育:語言是表達思想、觀念的心理過程,與智能有直接關係,講話乃有聲的語言行為。說話能力分理解和表達二方麵。小兒學語,先理解而後表達,先會發語音而後會應用詞和句。在詞的理解和應用上,先名詞而後動詞、形容詞、介詞等。一般生後二個月即“咿啊”,6~7個月發“爸、媽”音,8~10個月會叫“爸爸”“媽媽”(初語),漸能理解語言的含義,並學會短句,二、三歲時思維、語言發育迅速,模仿性強,語言發育較完善,已能朗誦及唱歌,這時應重視語言訓練及正確發音。

語言發育與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有關,故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或染色體畸形都可影響語言發育。在語言發育過程中,正常的聽覺器官也很重要,若學話以前喪失聽力,就會影響語言發育而為啞,稱聾啞病。

以下幾個神經精神發育的正常標誌,臨床上常用作判斷嬰幼兒智能是否異常的參考指標,應予記住:

抬頭2-3個月;

會笑2-3個月;

獨坐6-7個月;

初語8-10個月;

獨走12-15個月;

小兒智能發育有較大的個體差異,為了開發小兒的潛在智能,合理營養、早期教育和訓練是十分重要的。

嬰幼兒頭發生長及常見問題

頭發雖然常被比喻為“三千煩惱絲”,但若頭頂上隻長著稀疏的毛發,卻也令人十分煩惱。在爸媽眼中,自家小寶貝的任何身體特征、行為舉止都是他們十分關切的事,尤其是看著小寶貝那光溜溜的西瓜皮,或長得東一撮、西一叢,有些部位偏不長毛,抑或稀稀疏疏長不了幾根毛的小腦袋,在在都令爸媽們耿耿於懷。

頭發的形成

對於頭發的問題,首先要了解頭發的形成過程。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表示,毛發是由毛囊所產生,而毛囊又是皮膚組織的重要成員,與皮膚的形成息息相關。最初始的毛囊基質於胚胎發育三個月出現在上皮層,剛開始隻見於眼瞼、眉部、下巴及鼻子等部位,之後才逐漸出現在背部、腹部和四肢等處。同時日漸成長為較成熟的次發性毛囊基質,並且有了周期性成長的現象。此時毛囊細胞已埋藏於真皮層,並開始形成柔細的毛發,皮脂腺、立毛肌及血管叢等也依附過來,組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毛發結構,頭發當然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了。

到了胚胎七個月大之前,整個頭皮部位的毛發,除了後腦勺之外,全都處於快速生長期,頭部後方部位的毛發則相對處於較緩慢成長的狀態。

寶寶的頭發生長過程

新生兒毛發的發育階段會經過胎毛、柔毛,最後才會演變成永久毛,時間快慢不一。一般而言,胎兒在母體內4個月大時便會長出胎毛。足月出生後,每位新生兒都經曆了至少一次(頭後部)及兩次(中央部)的頭發自然脫落,並長了新的毛發。半歲以後,頭發的生長又進入了另一個階段,會脫胎換毛,長出永久毛,開始了穩定的頭發生長周期性。有些嬰兒在母體內,胎毛會慢慢脫落;如果胎毛脫落較少,出生時嬰兒的頭發就會顯得較多。

寶寶的頭發生長,通常是從額頭顱頂部分開始,各區域頭發生長速度不一,因此常讓人感覺稀稀疏疏的。民間習俗盛傳,在幼兒出生滿一個月時將頭發及眉毛全數剃掉會促使這些毛囊受到刺激,就會長得又濃又密,其實這個觀念不太正確。出生2、3個月,頭發的生長仍處於遲緩階段,家長其實不需太過於緊張。通常在出生後半年左右,頭發就會逐漸陸續生長;若超過一年而頭發仍未有成長的跡象,則需要詢問醫師。

發色的深淺

頭發的深淺與基因遺傳有密切的關係。以東方人而言,頭發的顏色為黑色,嬰兒出生後因為已進入永久毛,發色應該呈現黑色,但也有少數寶寶的頭發呈暗褐色或較淺的棕黑色,大都正常。若有些頭發呈現白發狀態,可能是因為一些毛囊呈現衰老階段,並無大礙。但若某區塊之頭發呈現大量白色狀態,則可能是受疾病影響。

結語

在以上介紹頭發的形成過程後,相信家長也可以對自家寶貝的頂上毛發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而針對各種掉發、禿發的原因也能夠進一步的掌握,若孩子遇上了類似的狀況,應該更能坦然麵對、減少擔憂,協助孩子尋求病因,得到適當的指導及治療。

幼兒期語言的發展

幼兒期語言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歲~一歲半)這個時期寶寶對成人語言的理解發展比較快,但本身主動說話的能力發展得較慢。

第二階段(約從一歲半~三歲)寶寶主動的語言發展迅速,句子的結構也更加複雜。

一歲半以前,寶寶主要說的是一兩個詞,比如寶寶可能會用“帽帽”來表示“我要戴帽子”。這些詞不能很好地表達寶寶的意思,而且發音也常不清楚,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一歲半以後,寶寶的詞彙量明顯增加,詞類範圍明顯擴大,可以說多個詞組成的句子。雖然這些句子開始時很簡單,也談不上什麼句法規則,但畢竟寶寶開始用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了。之後,句子的結構越來越複雜,字數也越來越多,表達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到兩歲時,寶寶逐漸能表達一些特殊的意義。1、時間。比如,他會說“我剛剛洗過手”,“今天是星期天,不去幼兒園了”。當然他所表述的時間可能與實際不相符(比如“我隻睡了一分鍾”,事實上他睡了三個小時);2、人際關係。比如,寶寶對他的姑姑說:“你悄悄帶我去上街,別告訴你哥和你嫂子”;3、年齡。兩歲以前的寶寶能說出自己幾歲隻是因為父母曾反複教他,而兩歲以後,他已經初步理解年齡的含義。比如,寶寶把飯撒在地上,媽媽批評他時,他會說“我還小呢”。雖然他還搞不清楚究竟兩歲大還是三歲大,但已經有了籠統的年齡大小的概念。4、開始表達美與醜的內容。兩歲以後的寶寶開始注意美的東西和醜的東西。比如,每當媽媽穿上好看衣服,他就會說“媽媽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