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湯:烏梅(水泡發)、糖適量,共熬,冷卻服飲。用於疰夏口渴,納呆惡心患者。
綠豆粥:綠豆25克(洗淨,溫水浸泡2小時),大米適量,煮至豆爛湯稠。夏日經常服食。用於暑熱煩渴,納呆肢困乏力患者。
蓮子山藥糊:蓮子(去皮心)50克,茯苓50克,山藥50克,共研粉末,每次30克加水調糊狀,文火煮熟,加白糖。每日2次。用於疰夏心煩食少,腹瀉患者。
鵪鶉煲粥:鵪鶉1隻(去毛、去內髒,洗淨切塊),大米適量,煮粥,服食。用於疰夏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患者。
最後,適量多食新鮮蔬果是總則,它們都可以清暑健脾,促進消化吸收,增強體質。
最易疰夏者6個月~3歲嬰幼兒
小兒,尤其是6個月~3歲的嬰幼兒更容易疰夏。這主要因為孩子中樞神經係統發育還不完善,體溫調節及汗液排泄功能較成人差。細心的家庭護理可使小兒疰夏得到改善。
食給予易消化、富含營養的清淡食物,如雞蛋、牛奶。必須強調的是,少吃冷飲。孩子的食物,開胃和好看也很重要。不妨將顏色鮮豔的柳橙、蘋果、芒果等水果入菜。
住居室要通風涼爽。陽光直射的窗戶,可掛一竹簾或質地稍厚的窗簾,以減少太陽輻射。清晨和傍晚可適當通風,使室內空氣新鮮。
行烈日當空,不要帶小孩外出,晨晚間涼爽時可帶小兒外出呼吸新鮮空氣。每日洗2次溫水澡,水溫應比嬰兒體溫低2℃~3℃,每次20~30分鍾,以促進熱量的散發。
補補充水分和鹽分,鼓勵孩子多喝些溫的淡鹽開水及清涼飲料,如綠豆湯、銀耳湯、綠豆百合湯、蓮子湯、金銀花露、杭白菊茶等。
熱毛病,莫冷治
望聞問切
“疰夏,不就是熱出來的毛病嗎?我就來個熱病冷治。”許多人出現了疰夏症狀後,往往抱著這樣的想法,冰綠豆湯當茶喝,冰西瓜一頓半個,空調日夜吹強風。一段時間下來,卻發現失眠、精神萎靡等症狀非但沒好,反而變本加厲,甚至添上腹瀉的毛病。
其實,疰夏固然是因為體內濕熱過重引起的,但盲目飲食,以冷攻熱,很可能物極必反。吃太多冰品,一下子關閉了人體最大的排熱係統———汗腺,即使西瓜、綠豆湯再清熱利尿,然而在強冷刺激下,汗流不出來,內熱會更重。
對症下藥
稍稍改變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就能徹底告別苦夏。
剛從冰箱裏取出的西瓜,解凍了再吃。早晨不妨煮上濃濃一鍋水果羹,梨、蘋果、香蕉、獼猴桃、酒釀圓子隨意搭配,天天新花樣。冷飲解渴的習慣也得改改,枸杞子、菊花、金銀花、焦決明子,泡出來的清熱涼茶別有滋味。
炎夏晝長夜短,別因暑熱慵懶而無所事事,更不可貪涼終日孵空調。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晚睡早起,抓緊一天中比較涼快的時候學習、工作,中午烈日當空,可小憩片刻,怡養心神。
夏日睡臥不可貪涼,或露宿於外,或依賴空調,尤忌汗出當風而臥,若圖一時之快,致使陰暑風邪直中皮膚,侵入體內,其患最深。
此外,保持寧靜愉快的心情,待人接物坦誠開朗,使腠理皮毛疏通,內外陽氣流暢,這樣才能合乎傳統醫理中夏令“養長”的情誌調攝要求。
生活與中藥
國人使用中藥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炎帝神農氏時期。老廣是把中藥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發揮到了極至,廣東的老火靚湯也似乎成了廣東人懂生活的代名詞。煲湯自然少不了藥材,這裏麵就有很多講究了,中藥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從本期開始,39健康網每日保健與健康周刊聯合廣東省中醫院推出“生活與中藥”欄目,與讀者共同細細解讀中藥的品性,區分鑒別名貴中藥材,並請專家為您解答日常生活可能碰到的滋補難題。
醫學顧問: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誌敏主任醫師
你的治病良方,或許用在他人身上就變成“致病毒藥“!
北方人林小姐來廣州後,按照本地朋友“天氣濕熱,要飲涼茶降熱氣“的指點,一有感冒便飲廿四味、瘢痧等涼茶。近年來她發覺自己的身體愈發畏寒,辦公室內冷氣開得稍微大一點,自己一定是最早“中招“的人。
直到最近,受不了一周感冒兩次的林小姐向中醫求助,才得知自己是氣虛寒底體質。醫生告訴林小姐,氣虛和陽虛體質的人就不能長喝性寒的涼茶,否則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和脾胃,容易疲倦、多汗易感冒以及出現脈弱無力等脾肺氣虛的症狀。
廣東人群體質已改“虛人”居多
即使是對中醫藥有著深厚感情的廣東人,對自身體質“蒙查查”者也不在少數。“過去人們一提廣東人,就覺得體質熱,但是,現代生活已經改變了廣東人的體質,虛者居多。”楊誌敏說,廣東是亞熱帶氣候,過去廣東人以農業為主,露天工作時間多,炎熱天氣使人易感熱邪。
隨著近幾十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當多的廣東人出行、工作、休息,全部處於空調環境下,尤其是辦公室一族,再加上夜生活的興旺,鮮見太陽,愛吃冷飲“鎮暑氣”。“中醫講究”“升降有度、收放自如”,通俗的講,每天晚上十一時以後陽氣就潛入體內,進行休整,為第二天工作學習做準備,而現代生活方式幹擾了陰陽交替。”
楊誌敏說,如今廣東城市人群中,氣虛、陽虛者隊伍愈發壯大,正是出於這個原因。“除了經常進行戶外工作、熱愛運動和體質壯實的人之外,廣東人一定要改變‘不分體質一味飲涼茶’的習慣。”
廣東人吃藥食補的另一大忌諱是不辨體質,盲目“追風”。九類體質各有所宜,各有所忌,覺得別人吃什麼效果好,自己也“追風”,這樣往往適得其反,陰虛質者應該補陰津,忌用溫燥之物。陽虛質者要壯其元陽,忌用苦寒之物。比如,如果想通過食療降血壓,陰虛質的人可以吃寒性食物,如芹菜(性涼)、菊花(性涼)、馬蘭頭(性寒),陽虛質的人應吃熱性食物,如大蒜(辛辣、熱)、玉蘭花等。
實證虛證者同飲一杯涼茶不妥!
“不辨體質亂用藥、進補,效果適得其反。”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誌敏主任醫師說,實證和虛證、陰虛陽虛者不該同飲一杯涼茶。豈止是治病,平時的養生保健也和體質有莫大的關係。
《內經》是醫學史上最早論述人類體質的重要典籍。“體質意味著人體更容易得某種疾病或者對某種致病因子更‘敏感’。”
楊誌敏說,體質是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技能以及心理狀態等方麵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
人的體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她指出,體質的差異是先天因素和多種後天因素共同決定的,也會隨著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精神狀態等因素,在一定時期內緩慢發生改變。
因此,一個人年輕和年老時的體質未必一致。有些人則屬於“兼夾”體質,有時隨著外界因素偏向一種體質,有時又表現為另外一種。
八種體質容易陷入“亞健康”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琦教授指出,體質可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九類。除平和質被視為健康表現外,其餘八種體質更容易發展為亞健康乃至疾病狀態。比如氣鬱質,這種體質容易導致多種心身疾病。
中醫常說:“肥人多痰濕,瘦人多虛火,性急多火熱(容易發火)。”據楊誌敏介紹,患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有些人是陰虛或氣虛質、瘀血質、痰濕質,高脂血症患者是陰虛質。糖尿病患者則有不少表現為陽虛、痰濕質。
專家指出,亞健康狀態多為心身性疾病,心因起主導作用,即多為情誌所傷,而情誌與肝關係密切,持續的情緒焦慮、壓抑必先影響肝之功能,因此,亞健康多與心肝兩髒相關。因氣為陽,而陽主功能,所以,亞健康狀態以氣虛型最為常見。此外,心主血脈司運輸,心陽虛功能差即氣虛,而氣虛不能推動血液在脈道中運行,氣虛血澀故致瘀血,而瘀血易致胸痹心痛、中風,因此,早期瘀血質也是亞健康狀態的常見症狀。
自測:看看你是哪種體質
九種體質的常見表現主要從麵色、眼目、口鼻、精神狀態、飲食、大小二便、舌脈等特征進行分辨,心理特征多為輔助。
1.平和質
形體特征: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麵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無口氣。不容易疲勞,精力充沛。寒熱均有較好的耐受力,睡眠良好,胃口好。大小便正常。觀察舌頭顏色,呈淡紅,舌苔薄而白,脈和而有神。
發病傾向:平時患病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
2.氣虛質
形體特征:肌肉不健壯。
常見表現:語音低怯、氣短懶言,肢體容易疲乏,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舌頭呈淡紅色,舌體顯胖大,舌邊緣有齒印痕,脈象虛緩。容易頭暈、健忘。有的人大便正常,有的人大便稀爛,便後仍感覺“沒拉完”。小便則正常或者量、次數偏多。
心理特征: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膽小不喜歡冒險。
發病傾向:平素體質虛弱,容易感冒。還容易患內髒下垂、虛勞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風邪、暑邪。
3.陽虛質
形體特征:體形白胖,肌肉不結實。
常見表現:平時怕冷,手足“熱力不足”,喜歡熱飲熱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頭顏色偏淡,略顯胖大,邊緣有齒印痕,舌苔濕潤。脈象沉遲微弱。有些人麵色柔白,常帶“熊貓眼”,唇色淡,頭發容易脫落,容易出汗。大便多稀爛,少量多次,尿則清長。由於怕冷,有些人睡覺常縮成蝦狀。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發病多為寒證,或者容易出現痰飲、腫脹、腹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和濕邪,耐夏不耐冬。
4.陰虛質(又稱“燥紅質”)
形體特征:體形瘦長。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平時容易口燥熱,咽喉幹澀,口渴愛喝冷飲。鼻腔偏幹,鼻涕少。大便幹燥、舌頭紅,口水偏少,舌苔偏少。有些人還會麵色潮紅,心有烘熱感,眼睛幹澀、看物發花,皮膚偏幹燥,因而更容易生皺紋。有些人會出現眩暈耳鳴,睡眠質量差,小便短而不暢,脈象“細弦而數”。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活潑好動。
發病傾向:容易出現陰虧燥熱的病變,或者病後表現為陰虧。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熱邪,耐冬不耐夏,恰恰和陽虛者相反,也不耐受燥邪。
5.痰濕質
形體特征:體形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鬆軟。
常見表現:麵部皮膚油脂較多,汗水多且粘,容易胸悶,痰多。有些人麵色淡黃發暗,眼圈微浮腫,容易困倦。舌頭胖大,舌苔白膩,嘴裏常有粘、發膩、發甜的感覺。平時比較愛吃甜食和肥膩食物。大便正常或者略稀爛,小便量不多或者顏色稍微有些渾濁。脈象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
發病傾向:和其他體質相比,比較容易發展為“消渴”(糖尿病)、中風、胸痹。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最怵梅雨季節以及濕潤環境。
6.濕熱質
形體特征:形體偏胖或者很瘦。
常見表現:平時麵部常有油光,容易生痤瘡粉刺。舌頭顏色偏紅,舌苔黃膩,容易口苦口幹,身體感沉重容易疲倦。有些人還會心煩意亂,做事無精神,眼球血絲多,大便幹燥硬結,或者顯得比較粘,小便短而顏色發深,有些男性的陰囊顯得比較潮濕,女性則白帶增多。脈象多“滑數”,顯得急促。
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
發病傾向:易患痤瘡、火癤,常長疙瘩,也比較容易患黃疸、火熱等症。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難適應濕環境或者氣溫偏高,尤其是夏末秋初的“濕熱交蒸”氣候。
7.瘀血質
形體特征:瘦人居多。
常見表現:麵色灰暗,皮膚偏暗有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和疼痛。唇色暗淡或者發紫。舌頭暗有點、片狀瘀斑,舌頭下靜脈曲張,脈象則細澀。有些人眼眶暗黑,鼻子暗滯,頭發容易脫落,肌膚發幹。女性常常痛經、閉經,或者經血中有比較多凝結的血塊,經血顏色紫黑有塊狀物,有些人甚至有出血傾向、吐血和崩漏。
心理特征:心情容易煩躁,急躁健忘。
發病傾向:容易患出血、中風、胸痹等疾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怕風邪、寒邪。
8.氣鬱質
形體特征:瘦者居多。
常見表現:最多見的是性格內向不穩定,抑鬱脆弱,敏感多疑,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平時苦著臉。表情煩悶不開心。有些人胸部有脹痛感或者有疼痛遊走感,常歎氣、打嗝,或者咽喉總覺得不舒服,有東西梗著。有些女性乳房脹痛。睡眠較差,食欲減退,健忘,痰多,大便多發幹,小便正常。舌頭顏色淡紅,舌苔薄而白,脈象弦細。
心理特征:與上述“常見表現”相同。
發病傾向:容易患抑鬱、髒躁、不寐(失眠)、驚恐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喜歡陰雨天氣,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
9.特稟質
形體特征:有的畸形,有先天生理缺陷或者外表無特殊。
常見表現:遺傳性疾病有垂直遺傳,家族共同特征等,胎傳性疾病為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以及相關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因疾病各有不同。
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容易藥物過敏、患花粉症,遺傳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疾病包括胎熱、胎赤、胎驚、胎肥、胎癇、胎弱、發育遲緩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差,尤其是過敏體質者,季節變化可誘發宿疾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