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醫保健(2 / 3)

(3)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如小兒痢疾,經推拿時症狀減輕或消失;小兒肺部有幹濕性羅音時,按揉小橫紋。掌心橫紋有效。有人曾在同齡組兒童中並列對照組進行保健推拿,經推拿的兒童組,發病率下降,身高、體重、食欲等皆高於對照組。以上臨床實踐及其他動物實驗皆證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於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後可感到肌肉放鬆、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

2.推拿保健的主要特點

推拿按摩經濟簡便,因為它不需要特殊醫療設備,也不受時間地點氣候條件的限製,隨時隨地都可實行;且平穩可靠,易學易用,無任何副作用。正由於這些優點,按摩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對正常人來說,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對病人來說,既可使局部症狀消退,又可加速恢複患部的功能,從而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3.注意事項

(1)身心放鬆。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鬆。

(2)取穴準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5)持之以恒。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項外,還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鍾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禁止在此處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時,最好隻穿背心短褲,操作時手法盡量直接接觸皮膚。推拿後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此外,在過饑、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推拿按摩常識

按摩的來曆

運用手、指的技巧,在人體皮膚、肌肉組織上連續動作來治病,這種方法,叫作按摩療法。

我國史記上記載秦代名醫扁鵲,曾用按摩療法,治療虢太子的屍厥症。秦代到今已兩千多年,可見按摩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曆史了。我國最早的按摩專書,當推《黃帝按摩經》(十卷,見《漢書。藝文誌》),可借早已亡佚。但在現存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裏,許多地方,談到按摩。如《血氣形誌篇》“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又《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洽宜導引按蹺。”可見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療法來治療肢體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濕症和寒熱等症。

按摩的優點

按摩的優點很多,容易學習。操作簡便,經濟實用,還可代替藥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後,可使精神振奮,起到興奮劑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靜下來,起到鎮靜劑的作用。

由於按摩有利於循環係統和新陳代謝,對於一般慢性病或身體過度虛弱的患者,是比較安全可靠的。對於不便吃藥的孩子,按摩可增強小兒體質,起到預防保健作用。對於某些複雜疾病,還可配合針灸、藥物治療。但是,對於一些急性的或高燒的傳染病,或髒器有病變,如傷寒、肺炎、肺結核等,按摩隻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腫瘤,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腸穿孔、膽道蛔蟲引起的膽囊炎等,發病凶急,速轉醫院急診,決不可應用按摩而延誤病情。對於閉經二月左右,突然發生下腹部劇烈疼痛的已婚婦女,為了確診是否有宮外孕或其他急性病發作的可能,也應該急速送往醫院搶救,不要耽誤。

按摩的種類和手法

按摩療法,大致有如下兩種:

一種是主動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種保健方法。另一種是被動按摩,是由醫生掌握用於患者的醫療法,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按摩療法。按摩手法,並不一致,但歸納起來,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八種: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法。應該知道,上述八種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

(1)按法: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體適當部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單手按法、雙手按法。臨床上,在兩肋下或腹部,通常應用單手按法或雙手按法。背部或肌肉豐厚的地方,還可使用單手加壓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輕輕用力壓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壓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摩,就是撫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體的適當部位,給以柔軟的撫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於上肢和肩端的單手摩法,和常用於胸部的雙手摩法。

(3)推法:在前用力推動叫推法。臨床常用的,有單手或雙手兩種推摩方法。因為推與摩不能分開,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兩臂兩腿肌肉豐厚處,多用推摩。我們看的姿勢,是用拇指與食指夾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單手推摩法。

(4)拿法: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臨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豐厚處的單手拿法。如果患者因情緒緊張、惱怒,突然發生氣悶,胸中堵塞,出現類似昏厥的情況,可在鎖骨上方肩背相連的地方,用單手拿法,把肌肉抓起來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鍾拿兩下的速度,連拿二十次,稍為休息,再連拿二十次,則胸中通暢,氣息自漸調和了。

(5)揉法:醫生用手貼著患者皮膚,作輕微的旋轉活動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單手揉和雙手揉。象太陽穴等麵積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對於背部麵積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單手加壓揉法,比如揉小腿處,左手按在患者腿肚處,右手則加壓在左手背上,進行單手加壓揉法。肌肉豐厚的小腿肚上,則可使用下麵的雙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積,調和血行的作用,對於局部痛點,使用揉法十分合適。

(6)捏法: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麵上捏起來,叫做捏法。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捏法,實際包括了指尖的擠壓作用,由於捏法輕微擠壓肌肉的結果,能使皮膚、肌腱活動能力加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淺淺捏來,可去風寒,可化瘀血,深深捏來,可以治療肌腱和關節囊內部及周圍因風寒濕而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的疼痛。

(7)顫法:是一種振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動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勻為合適。要求每秒鍾顫動10次左右為宜,也就是一分鍾達到600次左右為宜。顫法與"動"分不開,所以又叫它顫動手法。將大拇指垂直地點在患者痛點,全腕用力顫動,帶動拇指產生震顫性的抖動,叫單指顫動法。用拇指與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放在患者疼處或眉頭等處,利用腕力進行顫動叫雙指顫動法。

(8)打法:打法又叫叩擊法。臨床上多配合在按摩手術後來進行。當然,必要時也可單獨使用打法。打法手勁要輕重有準,柔軟而靈活。手法合適,能給患者以輕鬆感,否則就是不得法。打法主要用的是雙手。常用手法有側掌切擊法,平掌拍擊法,橫拳叩擊法和豎拳叩擊法等:

側掌切擊法:把兩手掌側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與指間,要分開一厘米許,手掌落下時,手指合攏,抬手時又略有分開,一起一落,兩手交替進行。

平掌拍擊法:兩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後在節奏地拍打。

橫拳叩擊法:兩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與拇指相對,握拳時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略留空隙。兩拳交替橫叩。此法常用於肌肉豐厚處,如腰腿部及肩部。

豎拳叩擊法:兩手握拳,取豎立資式,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兩拳相對。握拳同樣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於背腰部。

以上四種打法,主要用子肌肉較豐厚的地方,如項、肩、背、腰、大腿、小腿等處。叩打的力量,應該先輕後重,再由重而輕。當然,這裏所謂重,也不是用極重的力量,而是相對地稍稍加勁的意思。總之,要使患者有舒服感就算合適。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而後快,慢時一秒鍾兩下,快時逐漸加到六下或八下。

應該記住,無論使用那一種打法,開頭第一下都不能使大勁,應當軟中有硬,剛柔相濟,而後逐漸轉強。兩手掌落下時,既要有力,又要有彈性,使患者感覺舒服。叩打時間一般是1~2分鍾,或3分鍾就可以了。極個別情況下,根據病情,延長一些時間,或縮短一些時間。這種手法,也可在按摩後來配合進行,也可同按摩手法夾雜進行。

按摩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1)適應症:扭傷,關節脫位,腰肌勞損,肌肉萎縮、偏頭痛,前頭後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股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背神經痛,四肢關節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關節疼痛)。顏麵神經麻痹,顏麵肌肉痙攣,腓腸肌痙攣。因風濕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滑囊腫痛和關節強直等症。

其他如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症,習慣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遺精,以及婦女痛經與神經官能症等,都可考慮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2)禁忌症:各種急性傳染病,急性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傳染性皮膚病,皮膚濕疹,水火燙傷,皮膚潰瘍,腫瘤,以及各種瘡瘍等症。此外,婦女經期,懷孕五個月以上的孕婦,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患者。某些久病過分虛弱的、素有嚴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齡體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按摩注意事項

(1)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熱水洗手,同時,將指環等有礙操作的物品,預先摘掉。

(2)態度要和藹,嚴肅細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釋病情,爭取患者合作。

(3)患者與醫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適;特別是患者坐臥等姿勢,要舒適而又便於操作。

(4)按摩手法要輕重合適,並隨時觀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按摩時間,每次以20~30分鍾為宜,按摩次數以十二次為一療程。

(6)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不要立即按摩。

(7)飽食之後,不要急於按摩,一般應在飯後二小時左右為宜。

(8)按摩時,有些患者容易入睡,應取毛巾蓋好,以防著涼,注意室溫。當風之處,不要按摩。

中式推拿

中式推拿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保健按摩;以經絡穴位按摩為主,其手法滲透力強,可以放鬆肌肉、解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延年益壽之功效。

中式推拿的主要優點:

具有恢複體力、減輕疲勞、增強人體血液循環,提高人休抗病能力、調節髒腑,美容減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功能。

中式推拿可使人體表麵毛細血管擴張,增加人體皮膚的營養從應,改善皮膚的呼吸,有利於皮膚表麵汗腺和皮脂分泌,能達到美容的目的。

中醫十六字釋疰夏

“夏至餛飩免疰夏”,這是小時候常聽到的一句俗語。家裏每到這天,總有一鍋清清爽爽的薺菜餛飩在灶上翻騰,還沒上桌,胃口早已開了。今天是夏至,我們來說說疰夏。

高發期:芒種、夏至、小暑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一年四季更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萬物演化。生活在天地間的人,隻有順應其變化才能維持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防患於未然。夏季是萬物生長繁茂的季節,具有陽氣壯盛,天地氣蒸的特征,也是陰陽之氣轉換之時。古人認為其“陰氣內伏,暑毒外蒸”的特點,最易引發“陽泄於外,濕蘊於內”的疾病,疰夏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疰夏是中醫特有的病名,又稱苦夏。苦在哪裏?一天天熱起來,身邊的例子比比皆是:60出頭的李阿姨,夜夜睡不著,一沾枕頭就出虛汗,脾氣躁起來全樓不安寧;“吃肉大王”小沈,懷疑自己得了肝炎,不然怎麼一聞到排骨的味道就惡心;劉家小毛頭從白白胖胖變成黃黃瘦瘦,每天兩、三分的熱度,愁煞一家人……說也奇怪,這幾樣拍片驗血都查不出的毛病,一到秋天,不藥而愈,第二年照樣給你顏色看。

中醫認為,疰夏多因長期體虛者感受暑熱之氣所致。夏季天暑下迫,地濕上蒸,人體脾胃、心肺一時無法適應、調整,難免適。症狀大多為不規則的低熱纏綿、汗多身重、胃納不馨、口甜口膩、精神萎靡、惡心嘔吐、形體消瘦、大便溏薄和小便短赤、舌苔厚膩或黃膩或白膩等。疰夏以芒種、夏至、小暑為高峰期,立秋後症勢才漸漸減退。

食療法,吃出無憂夏日

民間常說“夏至餛飩免疰夏”,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暑濕困脾,脾胃功能失調,不僅影響食欲,對營養吸收、肌體調節也很不利。這個時候,口味清淡、營養豐富又容易消化的麵食自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食療作用。當然,它並不是消暑食譜上的唯一選擇———

荷葉冬瓜湯:嫩荷葉1張,鮮冬瓜500克(洗淨切塊),煮湯,加鹽,服飲。用於疰夏口渴,嗜臥倦怠患者。

鯽魚參椒湯:活鯽魚1條(去內髒,洗淨),黨參3克,胡椒5-7克,桔皮6克,生薑10克,塞入魚腹內,加鹽,文火煮湯,服食。用於疰夏脾陽不振,麵色少華,大便溏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