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插人改寫後的生死別離(1 / 3)

插人改寫後的第三十七章生死別離

勤梅聽小榮說了娘家人的生活狀況,心裏十分掛牽,她特別想去探望。然而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期間,沒有重大事情,生產隊裏不準請假。對此,勤梅一籌莫展,一宿翻來覆去不能入眠。

年幼的小靜對姥娘家人也非常掛牽。見母親如此惆悵,心裏更覺忐忑不安。於是,在星期六早晨天沒亮,小靜起床後便對母親說:“我向老師請一天假,去看看俺姥爺姥娘。”

下午,小靜向老師請過假,迅速跑到中學找到小榮,送還飯缸的同時問小榮能否回家。小榮說這個星期老師也準許他回家。

小靜跟著小榮,兩人興致勃勃地踏上了通向趙莊的小路,迎著秋末颯颯的涼風,急急地向姥姥家奔去。

金色的夕陽照在行路人的身上,長長的身影映在淒黃淩亂的莊稼棵上,迷迷亂亂隨著行人向前移動。

小靜和小榮一邊談著,一邊瀏覽著沿路的大地景象。他們看見已是涼氣襲人的秋末,然而,在遠近的原野上,仍有一大片一大片灰白色的玉米秸直立著,被瑟瑟秋風吹得唏哩嘩啦亂響。一壟壟被霜打過的焦黑的地瓜秧蔓仍然睡在冰涼的地壟上;已躥出地麵的嫩綠稀疏的麥苗卻被長出的已被霜打蔫了的濃密的豆苗所遮掩;根本顯現不出綠色麥苗獨特生長的季節來了。這景象使小靜回想起往年,每在下霜之前,生產隊裏都組織婦女、老人和兒童把鮮綠的地瓜葉子摘下來,唯有這一種是不稱重量分配的財物。各人摘的都歸自己所有。家家戶戶的婦女、老人及小孩,為忙著搶摘地瓜葉,甚至顧不得吃飯。有的男勞力也抽歇晌、飯間來幫助妻子摘地瓜葉。這時也是集體勞動中最熱鬧的場麵。

大家帶著小板凳子,拿著麻袋,端著小筐,每人一壟,坐著小板凳像大雁一樣地排著整齊的隊伍說笑著、緩緩向前移行著摘地瓜葉。眾人見母親仍然不敢說笑,秀蓮姑還躡手躡腳走到她身後,一把把她從小板凳子上拉下來,再踢翻她的筐子逗她說笑呢。

人們把摘下的地瓜葉子帶回家,攤在葦席上,像曬糧食一樣把它曬幹,存起來,準備摻著糧食越冬和度荒春時充餓。即使被霜打黑的葉子,生產隊裏也把砍下的地瓜秧運到場園裏,用棍子打落,再把瓜秧留著喂牲畜,將打落的葉子用大籃子按人口多少,分給社員們。刨完地瓜後再一遍遍地翻撿,最後犁地時還要派人跟著犁再撿一遍,唯恐拉在地裏糟蹋了。

小靜和小榮隻好收回惋惜的目光,停止無邊回憶,轉入談論學習問題上。

“小榮哥,你給我講講《***》讀後感怎樣寫呀?”小榮思考片刻,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來,小靜連走帶跑地緊緊跟著認真聽。小榮每講完一個,小靜就緊接著要求,“再給我講講《記一位我最敬愛的人》怎樣寫?再給我講講《記一件我最感動的事》怎樣寫?再給我講講《周記》怎麼寫?……”小榮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講……小靜專心致誌地聽……不一會就來到趙莊前的劉村。

該村位於小靜姥姥家趙村的西南方,兩村相距約二華裏路。小榮領著小靜走進劉村最西頭外門朝西邊大路的一家。進了外門,見北麵有三間平頂灰牆的堂屋,牆皮已剝脫。堂屋東窗台下有一堆散發著嗆鼻黴味的灰黑色爛麥秸。小靜環視周圍,偌大的院子裏沒有一棵樹。堂屋門裏站著一個五大三粗形似男人的中年婦女,前額的亂發一綹一綹的翹著,腦後的盔頭子垂到了脖頸。黝黑的臉像從來沒洗過似的,一身襤褸的衣衫已看不見布紋。看見小靜、小榮,她就立即鑽到裏間屋去了。

院子裏,還有兩間西廂房。小靜見比她們住的那兩間屋還破舊,房門也敞開著,從後麵兩磚間隔的小窗孔裏,斜射進來塵埃飛揚的三束蒼白光線。

“奶奶,我回來了,小靜也來了!”小榮拐向西廂房,腳還沒跨進門檻,就欣喜地大聲報告。小靜跟著跨進門檻,高興地連忙從小榮背後搶到前麵激動地叫著姥娘向從床上應聲坐起的趙太太撲過去。小榮也依偎在奶奶身旁坐在床沿上。

“你怎麼這麼多日子不來呀?你娘怎麼沒來呀?”趙太太淒切地問小靜。

“現在搞農田基本建設,俺娘有時還去挖河,不好請假,所以沒能來。俺娘也天天盼望著來看您呢?我也更想來,可是學校每個星期都有義務勞動,沒有特殊情況也不許請假。聽小榮哥哥說您搬家了,俺娘讓我請假來看您的。”小靜把頭俯在姥姥懷裏說。

“小榮也走了兩個月了吧!從走了一趟還沒回來呢,在學校裏想家不?”

“奶奶,我想家想得一個人時常偷偷掉眼淚。”小榮向奶奶訴苦似的說。

“小榮來,以後你可別價這樣想家、掛牽我們了。你在學堂裏好好念書,可不能因想家耽誤了念書,隻要你在學校裏有飯吃餓不著就好。”奶奶關切地囑咐道。

“天不早了,你娘下地幹活也該回來了,小秀和小慶都在家呢,你快回家看看吧!”趙太太催促小榮。小榮與奶奶告別後,又問小靜,“你去俺家看看不?”

“你家離這兒有多遠?”

“大約有二裏路。”

“天要黑了,今天我不去了,你自己先回去吧。”

小靜和姥姥送小榮到門外,小靜返回到這個陌生的、破爛不堪的小屋裏後,淒聲說:“姥娘,您的臉腫了?”接著她依偎著姥姥坐在床沿上。凝視著姥姥那蒼白而發亮的臉龐。

“不光腫臉,我的腿和腳都腫著呢,腿上一按一個坑,走路就像踩著棉花團似的,腿也像灌了鉛一樣拉不動。沒事時我就坐在床上歇著……早已淚流滿麵的小靜回想著姥姥居住在她那綠樹成蔭院子裏,在那寬敞明亮的堂屋裏,天天日織夜紡地忙碌著。有時夜裏紡線到雞鳴,掐辮子掐到窗戶欞裏透進晨光,她又連忙爬起來開始一天繁忙的家務了——做飯掃院子,幫助兩位妗子照看孩子。姥娘雖然已五十幾歲的年紀了,但,她那偏高的個頭仍然腰不彎背不駝,臉上始終閃現著年輕人那種充滿信心的神情。她那一雙明亮的大眼睛,總是放射著善良、親切、和藹而又不知疲倦的光輝。姥姥在忙碌中還能從大姥姥後窗欞裏和她大妯娌嬉笑著聊幾句家常。

姥姥轉而告訴她大姥姥家的狀況說:“你大姥娘和你姥爺因病重還在他們家住著,為這,你興銅舅拍電報讓你大姨和你梅香姐姐回來了。前兩天我去看過她,看樣子也就是這幾天的事兒了,你大姨就等著她咽了這口氣再走。你大姥爺也瘦得像個幹柴棍似的走不動路了。我上次去的時候,見他上坡去拾豆粒時,就已經一步挪不了四指了,幾乎是爬著去拾豆粒的。”

小靜聽著姥姥說到她傾心崇敬的大姥爺病重時,立時感到喉管梗塞、眼淚盈眶、哽咽著哭泣起來。“明天一早我帶你去看看他們好了,你快把眼淚擦幹,要不臉會皴的。”姥姥立即拿塊毛巾遞給小靜說。

第二天早飯後,趙太太像以前帶著小靜到大嫂嫂家赴約喝茶一樣,把全身上下整理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後,才領著小靜奔向回家的路。

在劉村到趙村的二華裏之間,路兩旁都是莊稼地。小靜邊聽姥姥講述艱難的生活狀況,邊不時向兩旁的莊稼地裏瞥幾眼。她見到兩邊地瓜地裏的地瓜經秋夜的霜凍,白天又被暖融融的陽光曬過後,已由紅紅的皮、白白的瓤變成了蔫蔫的灰色,一個個躺在地上,正往外滲著淒苦的淡黃色的水珠。

不一會,就走到趙莊村口。小靜不由自主地往右轉頭看那姥姥家的樹林子,又觸景生情地想起,夏夜裏,在這個鬱鬱蔥蔥的樹林子裏,她和三舅、表哥逮蟬龜的情景——

姥姥無心顧及路兩旁的變化,便徑直拐進原來興銅家居住的兩間東廂房裏。見大姥姥正躺在外間屋的竹椅上。大姨一手端著罐頭瓶子,一手拿著羹匙,小心翼翼地向她嘴裏滴著罐頭汁。趙太太和小靜都用點頭表示和大姨打過招呼,輕移腳步站在大姨的對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