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五卷本《隨想錄》,又一次凸顯了巴金所強調的“真”。“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是貫穿《隨想錄》始終的一條主題線。《隨想錄》大膽撕破曆史的假象,還原過去荒誕歲月的本來麵目。它呈現“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倒退、反動,呈現人們所遭受的苦難與傷害,也呈現文學藝術怎樣的淪喪。《隨想錄》的真,又體現為作家心靈的“真”。巴金毫不回避、掩飾自己的過錯,他真誠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並表示深深的懺悔,直比盧梭的《懺悔錄》。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又是何等的真誠!在表達上,《隨想錄》“有什麼話說什麼話”,不事雕琢,不求技巧,行文自由、隨意、灑脫,盡顯語言的本色與藝術的純真。《隨想錄》體現出巴金將曆史的“真”、作家心靈的“真”與作品表述的“真”三者統一的“高度的真”。
巴金文學思想中的“真”,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真”,首先體現了作家巴金對文學價值立場的堅定信守。文學強大的藝術力量來自哪裏?它來自真、善、美,真是文學價值最基本的尺度之一。而“真”即美,“真”為美、為文學的藝術力量提供著最堅實的基礎。巴金的“真”,也體現巴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道德勇氣與社會良知。真正的知識分子生活在民眾之中,但他們的人格意誌卻不能混同一般,因為社會、民眾對他們懷有很高的期待。反過來,知識分子的人格又具有某種示範性力量,能夠轉化為社會、民眾的某種價值尺度。巴金的“真”,道出了人類的心聲,道出了人類對真理與正義永遠的渴求。人類不可能達到絕對的真理與完全的正義,然而人類對真理與正義的渴求是永不熄滅的。巴金講“真”,觸動著埋在人們心中的夢想,牽動著他們心中的真理與正義。
四
在巴金文學思想的內核,始終存在一個“愛”字。這個“愛”不是私人圈子裏親情、友情、戀情的愛,而是更寬廣、更超越的“愛”,是對“大眾”、“多數人”、“人類”、“人民”、“人生”的愛。巴金論文學,一再突出的就是文學那種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價值。
巴金一再申明,他寫作不是為了錢財,不是為了作家漂亮的頭銜,他甚至也不想“名垂青史”,一反千百年來傳統知識分子立言傳世的人生追求。他說:“也許我的作品會跟著我消失,也許它們甚至比我先消滅,這對於我都是沒有關係的。”“我願意我的文章完成了它們的使命過一個時期就消滅到無蹤無影,我不願意它們永久孤寂地躺臥在名人的書架上。”巴金胸懷廣闊,放眼天下,追求文學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價值。他寫作是為大眾、為人類、為人民、為多數人、為普通人、為人生……他說:“我始終認為文學藝術不是隻供少數人享受的奢侈品。”“我的文章是寫給多數人讀的。”“所以在夜深人靜時黯淡燈光下鼓舞我寫作的並不是那悲苦的心情,而是對人類的愛。”“我開始寫小說,隻是為了找尋出路”;“我是從探索人生出發走上文學道路的”;“我想來想去,想的隻是一個問題:怎樣讓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樣做一個更好的人,怎樣對讀者有幫助,對社會、對人民有貢獻”。“我拿起筆寫小說,隻是為了探索,隻是在找尋一條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我就是從探索人生出發走上文學道路的”。“我想來想去,想的隻是一個問題:怎樣讓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樣做一個更好的人,怎樣對讀者有幫助,對社會、對人民有貢獻。”“文學事業是人民的事業,而且是世界人民的事業,這個事業中也有我的一份。”“要想用我這支筆對我的祖國、人民有貢獻,我就不斷地寫,看了什麼就反映出來。”文學藝術“屬於全體讀者(和觀眾)”,巴金發誓“要做一個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他永遠記著高爾基的名言:“一般人都承認文學的目的是要使人變得更好。”還有托爾斯泰的一句話:“凡是使人類聯合起來的東西都是善的、美的,凡是使人分離的東西都是惡的、醜的。”“文學藝術的作用、目的究竟是什麼……通過創作實踐我越來越理解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一般人都承認文學的目的是要使人變得更好。’”巴金這種寬廣的愛,對人的愛,幾十年都不曾動搖。然而巴金的愛也有邊界,他不是一個齊善惡、泯是非、無差別的泛愛主義者。為著他所愛的,他決不放棄“恨”,決不放棄對敵人的打擊,對惡勢力的進攻,對專製與壓迫的反叛。沒有深沉的恨,必沒有深沉的愛。
巴金文學思想中這種寬廣的愛,是有其來源的。巴金是“五四”新思潮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知識分子。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很少考慮個人的功名利祿與小圈子的利益得失。他們秉承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積極人世的精神傳統,自覺意識到曆史賦予他們的沉重使命,心懷高遠,積極探索現代中國的拯救之路。他們追求為國、為民、為大眾、為人生的寬廣的價值,心懷對“大眾”、“民族”、“人生”的寬廣的“愛”。巴金為尋求中國的出路又曾留學法國,深受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人道主義、基督教精神的影響,他對平等、博愛思想非常推崇。巴金的“愛”進而擴大、推廣到對人類、對世界的“愛”,增加了宗教拯救的成分與人道主義的情懷。其實巴金寬廣的“愛”,除了“五四”、西方思潮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內在的根源,那就是巴金關於“愛”的個人記憶。巴金幼年有一個美滿的家,父親做過幾任知縣,為官清廉,為人正直。母親善良溫和,富於同情心,教會了巴金愛。雖然父母早早離開了巴金,但父母的為人以及對巴金愛的教育,始終埋在他的心中。“愛是有傳遞性的”,巴金曾被人愛,他要把這種愛傳遞出去,傳給他人,傳給多數人、大眾、人民、人類,傳到無比廣闊的空間。
巴金文學思想中這種寬廣的愛,集中表達了文學的人間溫情與生命關懷,是對“文學作為入學”這一命題的深刻詮釋,也體現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寬廣的視野與無私的胸懷,這為後代民眾樹立了一個高尚的人格榜樣與精神的標高。巴金文學思想這種寬廣的愛,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