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巴蜀內陸腹地的另外一端——交通樞紐重慶,又是如何進入自己的文化近代化過程的呢?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傳媒的意義又在哪裏?這裏,我們僅以《渝報》為例,考察新的文化傳播之於文學新變的意義。
一
時代風雲際會催生了近代重慶報刊。
誕生於16世紀的近代報刊,曆經200多年的發展,早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傳媒和輿論工具。它們在鴉片戰爭前西方列強圖謀打開中國大門的過程中傳入中國的。上海在近代作為長江流域的經濟門戶,成為中西文明對接的窗口,大批的報刊在租界誕生,上海迅速成為了中國近代報刊的中心。洋務運動大規模開展,產生了一批資本主義企業和民族資產階級,也產生了中國人自辦的近代報刊。辦刊者如王韜、鄭觀應等痛感中國之落後,急切要求學習西方政治、經濟、文化製度,於是效仿西方出版近代刊物以反映民情、傳播科學知識、製造輿論影響。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等極為推崇報刊宣傳,在維新派的帶動下,國人自辦報刊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出現,形成了國人創辦報刊的第一次高潮。據統計,在此期間國人新辦報刊多達94種,分布於20多個城鎮,其中上海最多,占40餘種,其次依次為浙江、湖南、廣東、江蘇、北京、四川、天津、澳門、廣西、山西、安徽、江西、香港等地,著名的地方報刊有:福州的《福報》(1896),上海的《富強報》(1897)、《求是報》(1897),《譯書會公報》(1897),杭州的《經世報》(1897),重慶的《渝報》(1897),成都的《蜀學報》(1898),廣州的《嶺學報》(1897)、《嶺海報》(1898),桂林的《廣仁報》(1897),蕪湖的《皖報》(1898),西安的《廣通報》(1897)等。重慶《渝報》正是在這樣的國內大環境下應運而生的。
《渝報》出現前的重慶城市發展與社會文化土壤怎樣呢?
在古代的漫長時期內,重慶及附近地區,其經濟發展落後,文化上也是“不學少儒”。自隋唐迄北宋一直是朝廷貶謫流放罪犯之地。因地勢險要,重慶長期隻是一個軍事城邑和區域統治中心。宋代至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中前期,是重慶城市形成的重要階段。重慶是因商而興的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貿易,吸引了大量商業性移民。重慶從來就是一個以移民內遷而著稱的城市,這也形成了它具有包容和開放的一麵。如果將重慶與整個長江流域文明聯係起來整體考察,就不難發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長江流域已形成以上海為頭、重慶為尾的長江沿岸城鎮的近代工商業體係。重慶從封閉到開放的近代化過程,是和重慶被迫開埠緊密相關的。
以開埠為重要標誌,重慶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同時進行。1890年3月31日,中英《煙台條約續增專條》第一、二條正式規定:“重慶即準作為通商口岸無異;英商自宜昌至重慶往來運貨,或雇傭華船,自備華式之船,均聽其便。”至此,重慶正式向世界市場開放。從此西南內陸的重慶開始了新的崛起,揭開了重慶城市近代化的新的一頁。
重慶地處西南,四周高山環抱,在20世紀初,長江是與外麵世界溝通的唯一渠道,這種地理條件導致了它的封閉性,使其在接受外界新生事物和信息方麵,以及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的轉變,還有民族資本的產生,較之上海、武漢等長江下遊城市差不多要晚20年左右。開埠以後,重慶的民族資產階級日益壯大起來,他們中間孕育了一批先覺者,走出夔門,接受時代風雲變幻的洗禮,然後回到西南內陸,開拓重慶的文化事業,為心中的政治文化理想鼓呼。在重慶的現代化進程中,外來的思想文化對重慶的衝擊和影響是通過少數近代知識分子傳入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時代思想變遷從北京、上海滲入西南內陸,麵從長江措岸深入到內陸的城市重慶,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如宋育仁、鄒容等一批知識分子,他們以報刊為陣地鼓呼新思想、新文化,開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以宋育仁為代表的維新派為推動維新運動在四川的開展,開始創辦報刊。1897年10月,宋育仁和楊道南、潘清蔭、梅際郇在重慶創辦了四川近代第一家報刊《渝報》,重慶近代報刊就這樣誕生了。
二
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月四川第一家近代報刊——《渝報》在重慶創刊。該報為旬刊,每月出3冊,每冊60頁左右,土白紙木刻線裝,略小於32開本。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停刊,共出十五冊。在《渝報》第一冊24頁末尾窪有:“本館執事諸君名氏:總理:富順宋育仁芸子。協理:仁壽楊道南範九。正主筆:巴縣潘清蔭季約。副主筆:巴縣梅際郇黍雨。”《渝報》報館設在重慶白象街,從第九冊開始遷至來龍巷。方漢奇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曾經格外注意到了《渝報》:“該報在省內外設有20多個代派處,前幾期銷行300份,後來有所增加。它還代派上海《時務報》、長沙《湘學新報》、澳門《知新報》等報刊。”考察發現還代售上海的《求是報》、《譯書公報》、《農學報》。《瀹報》在省內成都、嘉定、敘府、綏定、順慶、保寧等22個州縣設立代派處,在省外設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福建、廣東等26個代派處,最多時銷行2000多份。欄目設置有四大塊:(一)上諭恭錄及奏折;(二)論文;(三)國外新聞、各省新聞、本省新聞;(四)渝城物價表。
歸納起來,這些欄目與文章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上諭恭錄及奏折共37篇,其中涉及教育、開辦學堂的14篇,涉及開礦辦廠的12篇。其他部分主要都是上情下達或者地方向中央的述職、災情報告、申請撥款等官報傳統的項目。畢竟是近代第一份報刊,盡管是私人辦刊,但仍接近於官報、邸報,還有著濃厚的官辦模式,但是,對於近代重慶而言,它對教育、開辦學堂風氣的影響,以及洋務運動後全國興起的開辦工廠,特別是工礦企業日益興盛並在全國蔓延的跡象,從恭錄裏都能有所了解,比如:
《孛侍郎端茶請推廣學校》(《渝報》第二冊)
《紮部議覆秦學士整頓各省書院預備人才京師大學堂折》(《渝報》第三冊)
《湘鄉東山精舍學規章程》:算學堂循序漸進,初學一年習幾何代數平三角少廣,第二年則習曲線微積分,第三年則習弧三角及微積分之深義之立體幾何。(《渝報》第四冊)
《張祭酒(百熙)籌辦四川礦務商務折》:川省商民,不悉洋情,必須本地紳士傳諭開導。而川中紳士,又乏講求洋務之人,臣查翰林院檢討宋育仁,究心時事,眷戀大局。(《渝報》第七冊)
(二)論文部分包括譯文摘要和宋育仁、潘清蔭等人的時務論文,主要是宋育仁的政論文獨掌乾坤,這部分也是《渝報》的核心內容。譯文摘要共有39篇,內容涉及外交、軍事、商業、實業、報刊、中外教育等內容。主要是從全國其他影響力較大的報刊上摘錄的,以紀宴的手法如實呈現事實真相。特別是對於西方各國的教育現狀有詳盡的記述。現摘錄“譯文摘要”主要篇目如下:
《中國各報館始末》:各省亦有立此報館者,而猶以西人教會報為多故。(《渝報》第一冊)
《論報館》(下注:采時事新聞):各國興衰之機尚在隱徽未露,一經報館將其軍政國事揭而論之,則人心之從違即可由此而定。(《渝報》第一冊)
《論學校》(采時事新聞):(列舉法、德、英、俄、美、日本當時學校數甘)總計六國初學每一百萬有學一千二百九十五座,師二千二百人,生十萬人。(《渝報》第一冊)
《報館電報》(詳盡介紹了日本到中國、香港、印度等地打電報的價格。而當時的重慶則根本還不知電報為何物)、《歐洲大學藏書數》、《論日工學校》(即日本工業學校)。(《渝報》第三、四冊)
《重慶開埠情形》:四川重慶一埠,開於馬關條約之後,自宜昌至重慶,已準其輪船往來,但專行輪船之事,日本與各國商人均來試辦。因上遊江水峻急,甚為危險,輪船公司成有戒心,哉疑而未定也……倘洋商購辦土貨,須以現銀交易,則於中國經商,來免棘手,因重慶無銀行可運,洋商攜帶銀洋,甚為可虞,因所乘民船及購運土貨出口均無保險。(《渝報》第十冊)
從以上所摘錄譯文,不難看出《渝報》在當時對西方教育、商務、報刊傳媒的極大關注,盡管從它的形式上看還是有舊式官報的痕跡,但是就“譯文摘要”看來,創辦者的思想和胸懷,已經遠遠超出了重慶當地一般知識分子的眼光和所能夠接觸的範圍。《渝報》核心思想都體現在宋育仁等的政論文之中,其中宋育仁撰文15篇,包括他在近代頗具影響的《原學校》3篇、《時務論》6篇。關於這一部分將在後麵關於宋育仁專節裏詳細介紹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