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學與區域文化的關係,特別是中國現代文學與區域文化關係的研討,近些年來已經取得了一係列重要的成就。1995年,由嚴家炎先生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20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便是其標誌性的成果,以後,各種專題性的區域文學研討之作相繼問世,充分展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學術前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發現”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地域(區域)內涵方而,而如何在整個學科發展的意義上來自覺發掘區域文化的價值,進而在學科與文化互動的方麵同時推進其各自的發展,還一直缺乏足夠的關注。
我們的研究力圖將區域文化的內在意義上升為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發展的新動力,同時將對區域精神的發掘彙人當代文化發展的大潮之中。
“視野”既是對作家立足於地域體驗的思維方式的概括,也是對今天學科發展當中所包含的自覺的文化意識的提煉。前者將超越一般區域文化研究,更多局限於民風民俗的趨向,從而在一個縱深的層次上總結區域文化之於作家思維形式的影響;後者將超越僅僅從現有作品中“挖掘”地域意象的思路,努力從曾經有過的巴蜀文化的精神追求中尋覓支持當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發展以至整個文化發展的重要啟示。
“巴蜀文化視野”概念的提出,既是對中國現代文學與巴蜀文化關係研討的深入,也是對以文學為中心的當代文化建設健康發展的推進,其意義在於:
1.突破一般區域文學研究以民俗民風展示為主體的思維模式,以“視野”概括巴蜀文學的獨特視角與精神趨向,從而在一個更深的層而上揭示巴蜀文化之於四川文學的影響。
2.突破僅僅在四川文學範圍內闡述巴蜀文化的局限性,努力在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意義上揭示巴蜀文化所產生的意義,挖掘“巴蜀文化視野”在其他外省作家那裏的價值。這樣便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中國現代文學多樣性的認識。
3.借助文學史的闡釋,進一步探討地域文化資源之於學科發展地域特色之意義以及地域性學派形成的可能,這可謂是當前中國學術發展與文化發展的重大課題。
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需要注意一個“巴蜀視野”的問題。今天,作為一個對巴蜀地域體驗深刻的學者,在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當時的價值取向之時,自然也應該將當年作家的地域性認同立場納入其中,從而形成我們“巴蜀闡釋”的獨立的角度和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