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範雎才對秦王訴說了自己的經曆,秦王聽了義憤填膺地說:“你應該殺了須賈!”
範雎道:“一心致臣於死地的是魏齊!須賈現在是魏國來求和的使者,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做。另外昨天見我衣著寒酸,他還有憐憫之心,所以臣饒他不死。”
於是範雎在宴請各國賓客的宴會上,講述了自己的經曆,並再次羞辱了須賈。最後對須賈說:“回去告訴魏王,我們同意你們的求和。但必須把我的家人和魏齊的腦袋送來,否則我一定親率大軍血洗大梁!”
須賈嚇得魂不附體,爬著出了相府。
魏王得到這樣的彙報後,十分為難。魏國盡管無法抵抗強大的秦國,但要把自己相國的人頭送去,也太難堪。正在魏王一籌莫展時,魏齊出逃到了趙國,投奔了著名的公子平原君趙勝(趙王的弟弟)。
秦昭襄王知道後,一定要親自為範雎報仇。他親率大軍二十萬,攻下了趙國三座城池。此時的趙國,藺相如重病還家,虞卿為相國,大將廉頗率師奮力抵抗,但是無法抵擋秦國的虎狼之師。於是趙王隻得派公子入質齊國,請求救援,齊國由大將田單領兵十萬前來救趙國。
秦國名將王翦建議秦王退軍,但秦王說自己得不到魏齊誓不罷休!於是秦王親自去信給趙王:隻要趙國交出魏齊,秦國願意退還占領的三座城池。平原君就是不承認魏齊在自己府上。秦王隻好派人對趙王說:是我們情報不準確,既然魏齊不在魏國,那我們就退兵了,於是下令大軍退回秦國地界。田單見秦軍已退,也就返回齊國了。秦王一到函穀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就給平原君去信,正式邀請他來訪問。魏王和平原君無奈隻有讓平原君去秦王大營。平原君到了秦王大營,秦王就寫信給魏王說:“平原君在魏國,就和範雎在寡人這一樣重要!範雎的仇人就是寡人的仇人。平原君不願辜負他的朋友,難道你願意為了一個不相幹的人,而失去自己的手足嗎?魏齊的人頭一到,我馬上恭送王弟返回。”
平原君不在身邊,魏王當然就沒有太多顧慮了,他對大臣們說:“寡人絕不能為了一個別國逃亡的人,而搭上我們的鎮國公子!”立即派兵圍了平原君府邸,可惜魏齊又被平原君的門客送到虞卿府上。虞卿和平原君他們一樣看重朋友義氣,認為既然魏齊在危難時刻前來投奔,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幫助。於是他留下一封給趙王的謝罪信,交出丞相的印信,陪著魏齊到了大梁投奔魏公子信陵君。
一到大梁,虞卿留魏齊在郊外,自己步行來到信陵君府上。當時信陵君正在洗頭,聽說趙國丞相來拜訪,他大吃一驚。他一麵整裝,一麵讓人問是什麼原因。當得知虞卿是專門陪魏齊來的情況後,他真是左右為難。就在他猶豫的時候,虞卿卻憤然回到了魏齊身邊說:“信陵君不是大丈夫!他很畏懼秦國。我還是陪你去楚國吧!”魏齊長歎一聲道:“我一時得罪範叔,現在不僅拖累了平原君,又拖累了虞卿兄,怎麼能再讓你為我間關跋涉呢?”說完拔劍自殺了。
魏齊剛死,信陵君就趕來了,虞卿一見他的車馬就走開了,從此不願和他相見。信陵君撫屍大哭,追悔莫及。趙王得知魏齊已死,就派人來見魏王,取了魏齊的人頭送到了鹹陽。秦王將魏齊的人頭交給了範雎,範雎令人將它做成了溺器,以解當初被賓客侮辱之恨。
範雎在報仇後,對秦王說:“陛下你使我報了仇,但我還要請求陛下成全我報恩。”秦王馬上醒悟,就提拔王稽擔任河東太守,鄭安平擔任偏將軍。從此專任範雎,君臣十分和諧。
公元前260年,秦打敗韓國後移兵攻趙,和趙國大將廉頗對峙於長平(今山西高平市)。廉頗深溝高壘,任憑秦軍挑戰就是不應,雙方就此僵持。範雎就對秦王獻上反間計,派人攜帶大量黃金去邯鄲,賄賂趙王親近的人,於是趙王很快就聽說:秦軍最怕的是馬服君趙奢(戰國名將之一)的兒子趙括,廉頗老了,怎麼敢和秦軍作戰呢?
趙王召來趙括,他慨然而談到“如果是對付白起,臣不敢說必勝。但對付秦國其他將軍,臣一定大獲全勝。”於是趙王添兵二十萬,由趙括帶上到長平取代廉頗。趙括的母親知道後,來求見趙王說:“趙括言過其實,隻會紙上談兵。讓他到戰場一定失敗!”趙王很不以為然地說:“你是怕兒子到前線危險吧?”趙母說大王你一定要趙括前去,那就先請您赦免我們無罪。雖然趙括死不足惜,隻可憐趙國的兒郎命苦呀!趙王仍堅持由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了廉頗。果然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國男兒就這樣葬送了性命。
長平之戰後,趙國至此走上了窮途末路。大約公元前257年,範雎派鄭安平再次伐趙,被魏國援軍統帥信陵君圍困在邯鄲城下,鄭安平投降了敵人。僅僅兩年後,王稽又涉嫌私通諸侯,事情敗露後被處死了。按照秦國當時的製度,出這樣的問題,舉薦者是要連坐滅族的,但秦昭襄王不僅沒有懲處範雎,反而一再安慰他。但是漸漸地秦昭襄王不十分器重他了,於是範雎稱病在家。
剛好燕國人蔡澤博學善辯,於是範雎把他推薦給秦王,並在秦王賞識蔡澤後辭了相國職務。從此蔡澤成為了秦國丞相。
範雎辭職有讓賢的成分,但主要是為了自己全身而退。因為不僅有鄭安平和王稽的連帶罪過,而且名將白起的死他是負有重要責任的。範雎死後不到三十年,秦國終於統一了其他六國。
白起(?—公元前258年),秦國郿縣(今陝西眉縣)人,又稱公孫起,是從基層軍官鍛煉出來的秦國大將,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他一生帶兵征戰無數,卻從無敗績。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時期(大約250年時間),諸侯征戰不斷,累計戰死約二百萬人,其中一半人死在了白起手中(一說白起殺敵一百六十五萬)。在他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中,用一個個輝煌的戰果,和千百萬將士的頭顱,逐步鑄就了他“戰神”的崇高地位。
大約公元前294年,白起在軍隊擔任左庶長(十九級軍功爵位的第十級)職位,率領秦國一支部隊攻打韓國的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大獲全勝,因軍功升為左更(十二級);再出兵攻韓、魏,同樣大獲全勝,僅僅兩年時間,就由中級軍官晉升最高一級指揮官——大良造(十六級,也稱大上造)。到大約公元前279年,就因軍功封武安君。